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墓門(詩經)

墓門(詩經)

目錄

【原文】

墓門有棘①,

斧以斯之②。

夫也不良,

國人知之。

知而不已,

誰昔然矣③。

墓門有梅④,

有 萃止⑤。

夫也不良,

歌以訊之(6)。

訊予不顧,

顛倒思予(7)。

【注釋】

①墓:墓道之門。棘:棗樹。

②斯:用斧頭劈開。

③誰昔: 往昔,從前。然:這樣。

④梅:應為「棘」字。

⑤xiao):貓頭 鷹。萃:聚集。止: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6)訊:勸誡,規勸。

7) 顛倒:指是非混淆。

【譯文】

墓門有棵棗樹,

拿起斧頭砍掉它。

那人不是好東西,

國中人人都知道。

知道他壞不悔改,

從來他就是這樣。

墓門有棵梅樹,

貓頭鷹來住上邊。

那人不是好東西,

作歌規勸他悔改。

規勸他也不悔改,

不分是非和好歹。

【讀解】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對作惡者的詛咒。詛咒的作用是很 有限的,並且多半是在背地裡進行,大概是迫於某種壓力或威脅。 同時,事情尚處在詛咒階段時,反過來證明了還未發展到絕對不 可忍受的地步。

口誅筆伐便進了一步。敢於公開站出來進行指責、聲討,表 明被譴責者的惡行已使人坐不住了,不得不以某種形式來表達憤 慨。即使在這時,聲討譴責依然是一種彬彬有禮地表示憤慨和不 可忍受的方式。

最極端的方式是揭竿而起,用強力或暴力除掉作惡者。這是 忍無可忍、迫不得已而行之,連根剷除,意在不使作惡者再行作 惡。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必採取極端的除惡方式,總是懷 著某種善良的願望進行指責、規勸、警告,「歌以訊之」。這對良 心尚存的人有效,對作惡成性者則難以見效。好事不過三,壞事 大概也不會過三。我們心理上的習慣,總以「三」為界,一次兩次 尚可忍耐,三次四次就突破了可以忍耐的界線,使我們不得不考 慮別的方式了。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作惡成性的人很難良心發現,立地成 佛;你不打,他就不會收手。「農夫和蛇」的故事從另一個角度也 告訴了我們這一歷史經驗。[1]

簡介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它原來的文學性質就變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連的教化人的教科書,也稱「詩教」。[2]

《詩經》中的三百零五篇詩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和「小雅」(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和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詩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3]

《詩經》編輯成書的年代約在春秋後期,據說孔子曾經刪定過〈詩經〉。到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齊國轅固所傳的《詩》叫《齊詩》,魯國申培所傳的《詩》叫《魯詩》,燕國韓嬰所傳的《詩》叫《韓詩》,魯國毛亨所傳的《詩》叫《毛詩》。東漢時,《毛詩》得到了官方和學者們的認同,逐漸盛行,齊、魯、韓三家《詩》逐漸衰落以至亡佚。現在我們見到的《詩經》,就是毛亨傳下來的,我們這裡選錄的《詩經》,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註疏》,並廣泛參考了其他研究《詩經》的專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