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維吾爾語:تارىم ئويمانلىقى / Tarim oymanliqi / Tarim oymanliⱪi)位於中國西北部的新疆地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盆地。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中間由天山隔開,南北相對,分布於崑崙山、天山、阿爾金山之間。東西長1500公里,南北寬約600公里,總面積達53萬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800至1300米之間,地勢西高東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為山麓、戈壁和綠洲(沖積平原)[1]。
屬於大型封閉性山間盆地,地質構造上是周圍許多深大斷裂所限制的穩定地塊,盆地地貌呈環狀分布,遼闊的沙漠為中心,與山地連接的礫石戈壁做邊緣,邊緣和沙漠間是沖積扇和沖積平原,並有綠洲分布。
目錄
地質地貌
地形地勢
塔里木盆地輪廓呈菱形,地勢西高東低,向北微傾。從外圍向中心可分為高山帶、山前礫質洪積帶、沖積平原帶及沙漠。東部羅布泊是盆地最低處,也是積鹽中心,海拔780米[3]。
氣候特點
由於塔里木盆地遠離海洋,周圍又有高大山脈環抱,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不易到達,故塔里木盆地地區年降雨量極少,西緣的烏什為85毫米,阿克蘇為57毫米;北緣的庫車為63毫米,庫爾勒為52毫米;南緣從西向東,阿圖什為78毫米,喀什為65毫米,和田為35毫米,若羌為17毫米[4]。
考古發掘
天然資源
主要城市
民族融合
民族遷移
8~11世紀,因大批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部落的南下,以及回鶻的西遷,進而與塔里木盆地緣邊地區的原住居民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近代維吾爾族,使新疆的民族構成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學術界,人們一般將這一民族融合的過程稱之為回鶻化和伊斯蘭化。塔里木盆地緣邊地區原住居民的回鶻化和伊斯蘭化,是維吾爾族形成、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對此問題,學術界進行了一些比較深入的探討,但仍覺有未盡之意。
緣邊地區居民
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漢代以前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緣邊地區的居民,主要是操印歐語系語言的塞人、月氏人或吐火羅人,他們屬歐羅巴人種。漢代,為了爭奪西域,匈奴人、漢人等相繼進入塔里木盆地緣邊地區,進而形成自東向西民族遷徙的第一次高潮。
緣邊地區原住居民回鶻化
塔里木盆地周圍地區居民的回鶻化[7],是從公元8、9世紀操突厥語族語言的回鶻族和其他民族大批進入該地區開始的。
總之,經過六七個世紀的融合發展,塔里木盆地周圍地區在政治、經濟、語言、文化和宗教諸方面都逐漸統一,塔里木盆地周圍居民的回鶻化才最終完成,於是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近代維吾爾族,經過長期的發展最終形成了。
視頻
塔里木盆地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塔里木盆地,第一星座網
- ↑ 雅丹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羅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區最為典型而得名,是在乾旱、大風環境下形成的一種風蝕...,去哪兒?
- ↑ 新疆的盆地,2014-09-23,新疆新聞在線
- ↑ 年降雨量最多與最少的地方,中國天氣網
- ↑ 古鄯善國故地米蘭古城遺址/西行文化 ,搜狐網,西行,2017-11-11
- ↑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石油堪比中東還要豐富,新浪博客,2010-6-28
- ↑ 塔里木盆地周圍地區居民的回鶻化,新浪博客,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