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要塞
基隆要塞 |
---|
|
基隆要塞,是臺灣日治時代北部的軍事指揮中心之一,位於今基隆市中正區。日本當局於1896年在此設立「基隆要塞指揮所」,其管轄範圍涵蓋基隆、澳底、金山、淡水、新竹、後龍等地區,1903年在此設立「基隆要塞司令部」。
戰後基隆要塞司令部被中華民國國軍接收,曾成為「光復營區」,之後成為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岸巡防總局北部地區巡防局第二海岸巡防總隊的駐紮地,不對公眾開放[1]。
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於2010年被列入基隆市歷史建築,2017年海巡署將土地與建物移撥基隆市政府,經過整修後,將向公眾開放[2]。
== 概要 ==]
日治時期
基隆與澎湖群島、高雄一樣,是臺灣島防衛上的要地,而大日本帝國也在這三處設立了軍事要塞。基隆港除了水深適宜,鄰近北台灣產煤的礦區,且附近淡水充沛,因此補給方便,成為北台灣重要的對外港阜。自臺灣清治時期為了防禦基隆港,清朝政府在港口周遭高地設立五座炮台佈防。這些防務設施在台灣日治時期接收,日本政府以此為基礎設置總轄之防禦機構:基隆要塞。基隆要塞由日本帝國陸軍管轄,在1919年前隸屬於臺灣守備混成旅團,之後改隸屬臺灣軍,要塞的駐守官兵稱為基隆要塞砲兵大隊,其指揮官也是全由陸軍將領出任。
日本接手清治時期建設的砲台群後,重新規劃防禦設計,在明治32年(1899年)上呈「基隆要塞防禦(永久)要領書」,計畫打造15座永久防禦炮台與2座臨時炮台,防禦炮台的設計則是7座海防、8座陸防。1900年3月,外木山砲臺動工,至1905年6月先後完成10座砲臺及堡壘。1903年5月,設置基隆要塞司令部,並在同年8月正式運作。1920年,基隆要塞在整編之時,軍備隨之縮編。
1941年9月15日,太平洋戰爭前夕,實施要塞部隊動員與臨時編成,主戰力基隆重砲兵聯隊改稱基隆要塞重砲兵聯隊(通稱號:臺灣4512部隊),同年11月8日要塞發令進入「準戰備」狀態。在1944年10月的台灣沖航空戰中,基隆要塞的防空部隊迎戰空襲敵機,但人員、設備都受到相當的損害。
1945年1月4日,為防備同盟軍登陸,要塞重砲兵聯隊改編成具野戰性格的重砲兵第13聯隊(通稱號:律第12864部隊),編入第10方面軍下的「獨立混成第76旅團」。獨立混成第76旅團主要由重砲兵第13聯隊、獨立步兵第565至567大隊,以及為了加強港灣地區防空的部分高射炮第162連隊所編成,而旅團長由原基隆要塞司令官擔任,最終於構築防禦陣地中結束戰爭[3]。
年譜
- 1900年
- 3月 外木山砲臺動工
- 8月 大武崙山堡壘動工
- 12月 白米甕砲臺動工
- 1901年
- 3月 槓子寮砲臺動工
- 5月 社寮島砲臺動工
- 11月 萬人頭堡壘動工
- 1902年
- 1月 大武崙山堡壘竣工
- 3月 外木山砲臺竣工
- 5月 設置基隆要塞司令部
- 7月 白米甕砲臺竣工
- 1903年
- 9月 社寮島砲臺竣工
- 1904年
- 8月 萬人頭堡壘竣工‧八尺門砲臺動工
- 10月 槓子寮砲臺竣工
- 12月 牛稠嶺砲臺動工
- 1905年
- 2月 公山尾砲臺動工
- 5月 牛稠嶺砲臺竣工
- 6月 公山尾砲臺・八尺門砲臺竣工
- 1945年(昭和20年)1月 復歸為要塞司令部及要塞重砲兵連隊
戰後
1945年(民國34年)12月,軍政部史宏熹等人來臺調查要塞狀況,隔年正式設立基隆要塞司令部,由史宏熹擔任要塞司令部司令,歸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指揮。隔年蔣中正曾至此處避壽;並於司令部廳舍前方立有「國民政府主席蔣公介石蒞護巡視紀念碑」,由白崇禧及顧祝同等名將祝壽題字、石碑立於1946年12月25日。
二二八事件
1947年(民國36年)2月28日,因二二八事件造成民眾死傷而引發眾怒,臺北發生長官公署開槍事件消息不久傳至基隆,當晚基隆市警察局第一分局遭群眾襲擊,基隆要塞司令部與憲警單位開槍鎮壓,加以驅散,並展開搜捕行動,陳儀任命基隆要塞司令部史宏熹為基隆臨時戒嚴司令。3月1日,要塞司令部宣布基隆市臨時戒嚴,下3月2日下午6時陳儀乃指示解除戒嚴,但要塞司令部仍負責基隆地區之治安,3月4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基隆分會成立。3月8日,要塞部隊配合國軍登陸進行肅清,在基隆街頭實施密集射擊,後主力向臺北推進。3月9日,陸軍整編二十一師登陸,基隆恢復戒嚴,隔日展開「綏靖」工作。同年5月,「基隆要塞司令部」進行組織縮編、改組為「總台守備大隊」。
近代
1957年(民國46年)由於管理單位裁撤問題,基隆要塞營舍移交給基隆地區駐軍部隊、北部海岸防衛單位負責管理並使用。2010年5月受指定為基隆市市定古蹟,要塞司令部廳舍於2017年海巡署將土地與建物移撥基隆市政府後[4][5]2018年10月起,基隆市文化局在「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計畫」的支援下、啟動修復再利用工程計畫,依據文資法規定完成規劃設計與審定程序,於2020年4月開工。
目录
廳舍設計
目前的基隆要塞司令部廳舍於1928年9月動工,1929年3月完工,為一座T字型的兩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設計者是臺灣總督府營建課工事部技師淺井新一,建築外觀貼附十三溝面磚的立柱及洗石子欄杆搭配而成,入口正面設有雨庇供車輛直接駛入。一樓配置砲兵部、工兵部、經理室、講堂兼食堂、收發室等空間,二樓則有軍醫室、副官事務室、參謀部室、會議室兼長官食堂、司令官室、接待室,廳舍後方附屬浴室、廁所等空間,此外建築物後面靠近山壁處設有防空洞。[6]
主要設施
二戰前,舊大日本帝國陸軍的要塞建築,對艦射撃用的海岸砲台稱為「砲台」,海岸防守敵軍的陸戰用砲台稱作「保壘」。永久要塞設施依時代、用途、地域的差別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設有砲台、堡壘、掩體(pillbox)、高射砲陣地、指揮所、觀測所、彈藥庫、油庫、貯水・給水設施、通信設施、待機所、 地下坑道 、醫療設施等。
參考文獻
- ↑ 基隆要塞司令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8).
- ↑ 沈如峰. 基隆要塞司令部將修復完工 4/22開放迎賓. 中央通訊社. 2022-03-18 [2022-05-14].
- ↑ 本段參照『日本陸軍兵科連隊』(新人物往來社、1994年) ISBN 4-404-02144-5 第一部 砲兵連隊 101頁與110頁
- ↑ 盧賢秀. 基隆市定古蹟要塞司令部 最快108年開放. 自由時報. 2017-08-31 [2017-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 ↑ 俞肇福. 古蹟日 來逛要塞司令部尋寶. 自由時報. 2016-09-24 [2016-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6).
- ↑ 計畫主持:張崑振。 協同主持:練乃齊、李魁鵬. 《基隆要塞司令部調查研究計畫》. 基隆市: 基隆市文化局.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