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城市的曲线(韩心泽)

城市的曲线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城市的曲线》中国当代作家韩心泽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城市的曲线

自从打破了城墙对城市的限囿,城市形体便如科幻片里的“异形”般变得越来越不规则,边界更是奇形怪状的不断变化着、漫延着。

但对发展速度的追求,又驱使一些城市对老街老路无差别进行标准化的截弯取直,横平竖直的几纵几横格局,把城市规范成大小几何造型与粗细直线相拼接的组合体。

而笔直的大道与圆形车轮的关系,就简单明了的辩证了速度与激情不能单靠直线的道理。

单就一座城市的魅力而言,如果坐落在青山线条柔美的臂弯里,城市就会平添几多静逸之气,如果布局在江河曲线温婉的两岸,更会给城市增加秀丽的姿色。不能依山傍水的城市,多植一些花草树木,草木高低错落形成的丰富线条,也会让城市含蓄出几分风情。

人类加紧用线段和棱角改造世界,大自然则坚持用曲线勾勒万物。即使人类的建筑坍塌为废墟,大自然也会耐心的一点点抹平废砖烂瓦细碎的棱角,最终在废墟上再隆起一道优美的弧线。

时代轮转,如今,曲线对于大多数城市正成为奢侈的存在。

没有丰沛的资金,和大师的手笔,城市建筑不敢轻易弯曲线条。正因如此,那些具有科幻感的流线造型的大型建筑,大多成为一个城市,至少是这个城市一定区域的新地标。未来的城市建筑,曲线造型也许会普遍替代几何造型。所以,那些醒目的前卫的曲线,也是代表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曲线。

城市寸土寸金,且愈加拥挤,继楼层越来越高之后,交通也被迫向城市上空拓展,这便是高架桥,这些凭科技与实力搭建的造型,放胆把城市道路在空中弯曲出各种弧度。当夜晚璀璨的路灯车灯交相辉映,车流扭结成一条条五彩光带,在城市半空回环交叉缠绕的立交桥上蜿蜒疾驶,谱出梦幻般的韵律,在一些大都市,甚至成为比矗地摩天、五光十色的高楼大厦更壮美绮丽的城市夜景。

即使四线及以外的城市,包括县城,也在通过修建越来越漂亮的城市园林与景观大道,努力追赶大都市用曲线抒写城市新韵律的节奏。

园林起源于对城市的绿化。不管城市怎么发展,它们也是乡村的后裔,一直存留着对大自然的缅怀。于是城市一边侵蚀着乡村与大自然的领地,一边以“美”为标准,去芜存菁,优选花草树木对城市空间见缝插绿。城市已无法完全复制或不容许有原生态的自然美,而是对自然美进行提升与再造。这样,城市收容的自然就显得整肃而温顺,并因专门的管理与照看,较原生态的自然娇贵秀雅许多。

所谓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就是邀请大自然里的“菁英”和我们共享城市生活待遇,同时让我们不出城市享有身处大自然的“山水之怡”。只是市民要与“菁英”们和谐相处,就要进一步创造同样适宜“菁英”们生存的环境。于是,城市出现了游园与公园,进而在园中模拟乡间小路,铺就了一条条交错但通达的曲径。

园里那些由砖石铺就的曲径,只需拐一个弯儿,就能把人们由楼群带进丛林,由喧嚣引入幽静,不知不觉中就抖落了一身的浮尘与浮躁。曲径对我们的脚心与内心,都是一种舒适的揉捏,却也使我们渐渐适应了再造的城市生态,最后迫使我们向城市新生态彻底妥协,甚至被我们称为诗和远方的旅游景区也在全面游园化。而真正面对原生态自然的荒芜粗粝,特别是未经开发的高山大河,那莽苍浑朴、斗折繁复的线条,只会让在公路上望向车窗外壮景的我们,徒然发出疾驶而过的惊叹。

我个人倾心于寄身的小城近几年建成的那条景观大道。自从这条景观大道正式开通,我有幸下班后沿着这条荡青漾绿的道路一路步行回家。准确地说,是把大道两侧串联一个个游园的曲折漫长的步行道作为身心的归途。四季常青的树木,各季不同的花卉,积土而成的小丘上的凉亭,道旁花木间别致的驿站,让两串游园仿佛是给主道镶上的两条锦绣花边,这花边常年景致怡人、芳菲馥郁,使徜徉在移步换景的游园中一段段S形步行道上的脚步异常适意。现在,沿着这步行道漫步,正成为这个城市越来越多人的消遣方式

脚步弯弯曲曲,心里的各种美好情绪也在起起伏伏。这长长的曲折的步行道就适宜随心信步,常常明明枉走了不少路,偏偏比走直路更觉轻松愉悦。连风,在曲径上,也有了和你躲迷藏的耐心,在疏枝密叶间轻灵地穿过穿来,让人只想挽着灵慧的四季风,就这样将漫漫人生掩映在一路芳林佳卉之中。曲径幽处,花木深处,既收藏着城市娇媚的四季,也收容着我们内心的柔软生硬城市轮廓在脚下和心中整个地生动柔和起来。

如果沿着长长的曲径一直前行,终会走向城市郊区,并旁逸几条通往荒郊野外的更细窄的小路,就是鲁迅说的那种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羊肠小道。羊肠小道在凄凄荒草与零散的小片农田间迤逦蛇行,慢慢的,视野里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少,小道则丝带般悠长悠远的把我的目力牵引到望望不可及的远方。天地豁然开阔,风的天纵神笔在深广湛蓝的苍穹上任意涂抹,挥洒出的万状云态,极尽天道自然的悠悠气韵之美。

身体在城市中生存心灵却一直追忆着大自然中的诗意栖居。城市里的那些曲线或许既代表不了城市,也代表不了自然,它们只是一座座桥梁,一道道港湾,对城市与自然进行温和的联结,对二者的矛盾进行微妙的调谐,努力抚慰着城市人的目光与内心。[1]

作者简介

韩心泽,男,供职于登封市委宣传部,有70余篇散文作品见于《国土资源报》《河南文学》《河南日报》《河南经济报》《郑州日报》等报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