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
城市病,是指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交通擁擠、住房緊張、供水不足、能源緊缺、環境污染、秩序混亂,以及物質流、能量流的輸入、輸出失去平衡,需求矛盾加劇等問題[1]。主要表現為:城市規劃和建設盲目向周邊擴延,大量耕地被占,人地矛盾尖銳;布局分散、城市整體規劃相對落後;只求規模不問功能,盲目擴大,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道路交通、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不足和落後;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得不到良好的保護;城市建設中的人文問題、犯罪率問題突出等。這些問題使城市建設與城市發展處於失衡和無序狀態,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居民生活質量下降和經濟發展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病幾乎是所有國家城市化過程中曾經或正在面臨的問題,並不限於資本主義國家。
它給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帶來了煩惱和不便,也對城市的運行產生了一些影響,所以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城市病」。
目錄
城市病概念
所謂「城市病」是指人口過於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表現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盲目向周邊攤大餅式的擴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銳。「城市病」表現為人口膨脹、交通擁堵、環境惡化、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等,將會加劇城市負擔、制約城市化發展以及引發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別是城市的出行時間較長,因交通擁堵和管理問題,城市會損失大量的財富,無形中浪費了能源和資源,不利於」城市的暢通發展。」
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問題,也稱為城市病。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問題形成的原因很複雜,首先是經濟原因。
有人將這些問題統稱為城市病。城市病是幾乎所有國家曾經或正在面臨的問題,但城市病的輕重可以因政府重視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拉美國家的城市病[2]比發達國家更嚴重 。
這些因城市發展而產生的負面影響,被稱為城市病。這種城市病就已經出現在東京、紐約等諸多城市,然而一直以來並沒有人提供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是城市病導致了城市的衰退。
在工業革命期間,城市迅速的發展往往超出社會資源的承受力,導致各種「城市病」的出現,主要包括住宅奇缺、污染嚴重、衛生狀況惡化等。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為治理「城市病」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往往效果不佳。隨着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現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着人口增多、用水用電緊張,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社會問題,以及由上述問題引起的惡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這些問題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的發展,加劇了城市政府的負擔,使城市政府陷入了兩難困境。防治城市病就是規範和監督權力,尊重民意,讓民意成為能夠和權力平等博弈的重要力量,每個公共決策都有民意廣泛參與,勞民傷財的「城市病」才能根治。
根源
「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或多或少地都患有城市病,而且還有向中小城市蔓延的趨勢。」,常住人口超過1600萬的城市大多會有嚴重的城市病。另外,如果特大城市附近有許多其他城市——成為「城市群」;當城市群(200公里範圍內)常住總人口超過3000萬時,或多或少地都患有城市群病;當城市群(200公里範圍內)常住總人口超過5000萬時,也會產生嚴重的城市群病,尤其是環境問題(城市廢棄物難以就近消納)和交通問題等。
視頻
城市病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城市規模與「城市病」——對我國城市發展方針的反思,道客巴巴,2011-04-14
- ↑ 拉美的城市化與城市病,豆丁網,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