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正教
埃塞俄比亞正教(英語:Ethiopian Orthodoxy),學術上指埃塞俄比亞地區的東正教,信仰屬東方人派正教會,而不與東羅馬派正教會的普世牧首共融,也是埃塞俄比亞國內的最大宗教。教會組織或宗教團體包括埃塞俄比亞教會、埃塞俄比亞正教會、埃塞俄比亞正教聯合會,以及埃塞俄比亞天主教會等。埃塞俄比亞在世界上,是東正教徒第二多的國家。
東正教源自希臘文明的救世主信仰[1],因羅馬帝國東部一脈相承的拜占庭帝國、俄羅斯帝國的國家宗教聞名。公元1世紀,希臘裔基督徒的耶路撒冷、安條克、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羅馬之五城聯邦原型誕生。4世紀,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的國家教會首都[2]。
目錄
歷史沿革
中世紀
受到後來竄起的伊斯蘭民族的勢力影響,阿克蘇姆王朝退出了阿拉伯半島。並失去了貿易帶來的優勢。也因此和其他基督教世界降低了往來。
十二世紀阿克蘇姆王朝被阿高人(Agaw)取代建立了扎格維王朝。在這段期間拉利貝拉國王(Gebre Meskel - Lalibela)建造了十一座花崗岩教堂,這些教堂是直接從花崗岩脈上往下雕刻而成的。
而在之後則是由所羅門王朝取代,建立所羅門王朝的施瓦王國皇室自認是示巴女王與所羅門王的後代。今日的埃塞俄比亞正教會依然傳承著聖櫃被保存在阿克蘇姆的錫安的聖瑪利亞教堂的說法,並由一位僧侶擔任守衛且世代相傳。
大分裂
1439年8月28日,教宗尤金四世派使節給埃塞俄比亞皇帝札拉·雅各布向他建議推動教會的合一,也就是使埃塞俄比亞正教會併入天主教,但這並未獲得皇帝的認同。在16世紀時,葡萄牙人聯合他們的阿拉伯盟軍進攻埃塞俄比亞,強迫他們承認羅馬教皇的權威,要求他們向羅馬教廷進獻孌童。
天主教徒這次入侵取得了勝利,最後使得埃塞俄比亞皇帝蘇西尼約司(英語:Susenyos I)改宗為天主教,並在1622年宣布天主教為國教。次年,教宗國瑞十五世任命了一位耶穌會會士阿方索·門德斯為埃塞俄比亞宗主教。然而,門德斯宗主教對埃塞俄比亞的教會施行的過於急進的拉丁化政策,招惹了原先奉行埃塞俄比亞正教會禮儀的群眾的反感,這導致了在蘇西尼約司過世後其繼任者法西里迪斯(英語:Fasilides)對天主教的禁止。直到1839年,天主教在埃塞俄比亞的活動再度由遣使會與嘉布遣會逐漸恢復。二戰期間的1935年至1941年,意大利占領了埃塞俄比亞,再次屠殺正教教徒,強迫倖存的正教徒承認教皇權威,從而形成了今天的埃塞俄比亞禮天主教會。
在1951年10月31日,羅馬天主教會重設代牧區。1961年2月20日,埃塞俄比亞禮天主教建立了一個都主教區阿迪斯阿貝巴以及兩個教省隸屬教區-阿斯馬拉教區和阿迪格拉特教區。隨後,厄立特里亞自埃塞俄比亞獨立,位於厄立特里亞境內的阿斯瑪拉教區也在1995年分出兩個教區-克倫教區和巴倫圖教區,加上2003年,建立的埃塞俄比亞南方各族州恩迪比爾的教區,以及在2012年,再度由阿斯瑪拉教區分出了瑟格訥伊提教區,埃塞俄比亞禮天主教分別在埃塞俄比亞有三個與厄立特里亞的四個教區共七個教區。
近代改革
埃塞俄比亞正教會在近代有一連串的改革,比如說在十九世紀初期出現的依埃塞俄比亞的通用語言阿姆哈拉語的聖經,這些譯本大部分是基於阿布·魯米譯自埃塞俄比亞正教會傳承的吉茲語聖經作編輯的。後來在1960年由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定位出一套公定版本的阿姆哈拉語聖經。
另一個變化是在1948年由埃塞俄比亞和埃及特普特教會之間開的一場會議,主題是給予埃塞俄比亞正教會自主權。最後亞里山大科普特教宗任命了五位主教並給予他們選出下一任宗主教的權利。並允許在時任總主教阿布納·柯婁羅斯四世(Qerellos IV)的繼承者將擁有任命主教的權利。這項任命的結果是在1951年由亞歷山大科普特教宗若瑟二世任命了阿布納·巴西羅斯(Basilios)為總主教。並在1959年由亞歷山大科普特教宗封贈巴西羅斯宗主教以及卡托利科斯這兩個頭銜。自此伊索比亞正教會就成為有自主權的宗主教制教會,埃塞俄比亞正教會的頭銜轉為全埃塞俄比亞的宗主教及卡托利科斯(Patriarch Catholicoi of All Ethiopia)。
參考文獻
- ↑ 世界宗教介紹——東正教,搜狐,2018-10-25
- ↑ 羅馬帝國與君士坦丁堡,bilibili,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