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镇
概况
坊子镇建制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胶济铁路建成坊子火车站后,人口骤增,生意日繁,故辟为商埠,设坊子镇。“坊子”一名的由来,因当时潍县通往安丘、诸城的官道(驿道)路侧有一旅店,名叫“坊子店”,其生意红火,远近闻名,故而袭用。 坊子镇清末属莱州府,1914年裁府设道,属胶东道。1925年改属胶莱道,1928年废道, 属潍县。1948年潍县解放,称潍坊市第四区。1956年7月改名为潍坊市坊子街道办事处。1984年5月随坊子区区划调整,正式设立坊子区坊子镇。1985年5月与宁家沟乡合并。1992年1月由其中分设出坊城街道办事处。 坊子镇 位于潍坊市南郊,毗邻潍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镇辖23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人,耕地面积2万亩,总面积30平方公里。连续两届荣获山东省“双百”精神文明建设“明星乡镇”称号;并被评为潍坊市首批“省级文明镇”;已连续2年被评为潍坊市乡镇企业“十强镇” 。1995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3.1亿元,实现利税1.45亿元,财政收入7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0元。 1995年,坊子镇实施“工业兴镇”战略,全年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1.43亿元,新上、 技改、扩建项目83个,其中过500万元的项目8个,过千万元的项目3个。至1995年底, 企业集团发展到13个,其中,省级企业集团1处,市级企业集团12处。镇办企业16处,村办企业109处,个体私营工业企业130处,形成了煤炭、建材、机械加工、轻纺、电子、化工、食品、木制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在俄罗斯设立了办事处,在山西孟县开发了一座年产10万吨的中型煤矿,在内蒙包头、甘肃兰州、江西景德镇办独资企业3家,年创利税200多万元。 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1995年,全镇共建成蔬菜大棚309个,养鸡大棚340个, 生猪养殖区10个。同时,牛、羊、狐、貂、淡水鱼类、康贝尔旱鸭等动物养殖也都有了较大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每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艺术节已办8届。投资627万元,以优异成绩通过省“双基”教育达标验收。“双拥共建”成绩显著,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山东省军区授予“拥军优属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地理位置
自然状况
该镇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山东南部丘陵与潍北平原交界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东西最大距离7.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7公里,全镇占地面积279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23公顷。 主要河流虞河、浆沟河,境内流长13.2公里,流域面积25.7平方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地瓜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等。 全镇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877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2人,占全镇人口总数的0.12%。全镇有刘、李、张、卢、陈、辛、徐等58个姓氏,其中刘姓最多。
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 全镇国民生产总值50万元,1978年为200万元,1986年镇村企业发展到51处, 职工4375人, 年总产值1825万元,实现利润223.6万元。1987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516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577万元。200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2.59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70.9%和23.1%,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3亿元, 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3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75元。该镇工矿企业发达,自1948年解放以来境内先后建起粘土矿、矽材矿 (后改为坊子陶瓷厂)、裕鲁化工厂、粮食加工厂、潍坊砖厂、潍坊瓦厂、五金修理厂(后改为汽车工具厂) 、随机工具厂、炉渣砖厂、瓷管厂(后改为耐火材料厂)、无线电元件厂和红泥洼煤矿、大路边煤矿、潍坊发电厂、坊子酒厂、潍坊玻璃制品厂、坊子内燃机配件厂、潍坊服装四厂等工矿企业,至1986年境内建成省属企业2个,市属企业1个,区属企业近20个,镇办企业12个。坊子镇发展成为全省粘土供应基地、潍坊地区建材基地和煤炭供应基地。坊子内燃机配件厂(前宁家沟村村办企业)1987年被评为山东省乡镇企业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