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昌隆靠良田(秦風)
作品欣賞
國運昌隆靠良田
《天下良田》觀後
(一)
紛紛揚揚、飄飄灑灑瑞雪的降臨,不僅僅為久旱的大地平添了幾朵歡天喜地的愉悅,尤其讓我思念的是那些瀰漫在紛紛揚揚雪花里瑞雪兆豐年的聲聲祈盼與祝福。新年伊始因冰清玉潔般雪花的融入,中央綜合頻道熱播的電視劇《天下良田》也進入了尾聲。
然,瑞雪、土地、良田之間的聯繫卻一刻也沒有離開我的思維。糾結着,撕裂着我所見到的現實。好在這場不期而至的降雪,熨平了一顆顆激烈跳動的心。
土地的命運與萬民蒼生,天下興亡,王朝更迭緊密而血肉般聯繫起來的大劇《天下良田》。絕不可能因少了一場場天降瑞雪,土地就撐不起良田的美名。人的素養、德行、良心圍繞清朝良田而展開的正義與邪惡的那些事,振聾發聵道出「千古憂患在何處」綿延悠長、思緒翻滾的大詰問。
看之憂之痛之;問之思之敬之。
誰都清楚,打江山,拓疆土憑的是刀槍、武力、勢力;然,守江山,謀長久靠的是什麼?《天下良田》告訴我們的是「國運昌隆靠良田」。這樣簡單而樸素的道理,隨日月流逝,天下變化,改朝換代,走出的道路卻不盡相同。
圓睜兩眼看《天下良田》,圍繞「田」字展開的一場驚心動魄的反腐敗大劇。大清乾隆十年,皇上採納了戶部尚書劉統勛的建議,派近衛軍奔赴十八省市捕捉田鳥,試圖通過檢驗田鳥腹中食物解開天下良田之謎。一場「金殿驗鳥」引出了匿災不報、貪績斂財的驚天巨案,暴露了大清國良田萎縮、糧倉空匱的危機。劉統勛臨危受命,在開荒增田的大策同時,挑戰百年皇莊弊端,最後被皇上貶為庶民。
鐵肩擔道義。面對以訥親為首的官員專注於政商勾結、朝野夾攻,借墾荒之名升科徵稅,殘酷盤剝鄉民嚴峻形勢;面對各方勢力的瘋狂絞殺邪惡勢力。以劉統勛為代表的正義人士,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以浙江重災區為突破口,堅持以法治田,命寄沃野,血灑田疇,只為保住大清國的耕地紅線。
穿越時空到達遙遠的戰國時代,拜見了一位被毛澤東稱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改革家」商鞅。在我看來,商鞅是最懂得良田的重用性的政治家。當年秦孝公躊躇滿志地對商鞅說:「我只想用最短的時間讓秦國強大。」「這也是我的大志所在。」商鞅明確表示。
於是,商鞅為秦孝公制定了兩個十年戰略規劃。第一個十年規劃中,通過廢井田、開阡陌,鼓勵墾荒、獎勵耕織,興起小農經濟。通過全民動員,全民開墾,開足馬力全民大力發展農業,目的是儲備糧草。商鞅的十年農業戰略為秦國長治久安,稱霸中原,一統天下奠定了物質基礎。王安石詩頌商鞅:「自古驅民在信城,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有良田的地方,才是天下。能讓老百姓吃飽肚子的天下,才是開明盛世。執政一方的官員才能得到萬民擁戴。殊不知,倉頡在造字的時候就告誡天下,「飯」字一邊是代表吃的東西的,一邊是沒有吃的東西就要造反的「反」字。「飯」字大有玄機、言簡意深。
(二)
我所生活的城市整個冬天未見雪花飄落是常有的事情。終於,盼星星盼月亮似的,伴隨着大範圍的冷空氣侵入,2018年元旦之後飄來的雪花,竟然成了稀罕之物。萬人空巷地追尋靈動的雪花,任其往身上臉上揮灑。
當今雖是缺雪的冬天,卻是不缺吃的天下。那是因為大力實施科學種田,實施種子革命,提高了糧食的產量。另外國家有能力通過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獲取大量的糧食。國家多渠道解決十三億人民吃飯的大問題,反映出的現實問題似乎是良田不那麼重要了。忽視或放鬆對良田的管理,良田中存在的問題日益多起來。農村撂荒的土地在增加,大量的中青年男女雙雙棄農進城務工。賺錢再去市場購買本該由自家土地生產的糧食等農產品。
如今的城鎮中,但見同質化的樓房鱗次櫛比不間斷的快速向四處延伸。既別是受兩山夾持狹小的縣城的擴展也宛如鋒利的刀劍,見縫插針般的左衝右突,上下翻飛,逢石炸平,遇溝填土率先以建樓造房的形式存在?好像沒有高樓林立的某個城鎮就沒有發展似的。
近些年「三農觀」以實際行動在改變、在創新、在發展,這是歷史的潮流,不僅不能阻擋,更應該為之歌與唱。但「重商輕農」的風氣依然在強烈地衝擊着傳統土地文化。人們最大的願望是離開土地。拋棄土地成為鄉村年輕人的普遍的價值觀念;把土地當成變現的商機,不關心可耕地在減少的現狀隨時可見;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肆意流進土地,生活垃圾、工業垃圾肆意傾倒在土地上的行為屢見不鮮;化學品使用過度,催促作物快速生長,不可持續發展現象令人汗顏。美國環境歷史學家戴維·R.蒙哥馬利在《泥土:文明的侵蝕》一書中指出:「那些濫用土地資源的古代文明,最終為其行為付出高昂的代價,貧瘠風化的土地能摧毀文明,留下一片衰敗的遺蹟和窮苦的後代。」這位遠在地球另一半學者的論斷是否有些駭人聽聞呢?不過,靜下心來回顧一下人類走過的漫長的征程,其中不乏這樣的事例。
平凹先生的長篇小說「秦腔」,洋洋灑灑50多萬字,集中表現出先生對故土的血濃於水的情懷,對如今故鄉對土地那種「拔了根、「游離」的懸空感。先生只好通過夏天義義無反顧的帶領引生等人在清風街七里溝經年累月開荒平整土地,將他的濃厚土地情節,以夏天義安息在自己親手壘建的土地上為最終歸宿,象徵着先生已將自己的生命與故鄉的土地融為一體。為那些遠離故土出外找生活的人,以及那些默默無語站在埋沒夏天義的那片崖坡前的清風街的人,包括「瘋子」引生,奠定了心靈無處落實的游離的孤魂的一片難覓的安寧地?
(三)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土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概況起來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王蒙先生對此有一段精彩的論述,他說:「天人合一意味着天道天理人性人心的統一,意味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統一,還意味着物和我的統一,也是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的統一,所以對國土的關注和投入,最後離不開對世道人心的關注。」
《周易》在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前,先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表達了對土地的敬畏和親和。儒家提出的「不違農時」「小康社會」,道家的「道法自然」等理念反映了中國自古以來對土地開發規律的認識和把握。
中國土地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思想是對土地資源不能過度開發。孔子提出 「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這裡既有仁愛之心,又表現了對國土資源的不可貪婪、不可有破壞之心。
中國土地文化作為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出極為明顯的意義,首先是土地對人生存的重要性。老百姓常教育後代,說黃土會變成金,地里藏着寶。過去人們賺錢以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置買土地。土地的多少成為財富的象徵,成為富人與窮人的唯一區別。其次是把土地當人、甚至當神來對待待。對土地常懷着一份敬畏之心,任何對土地的破壞糟蹋污染等不敬之舉都有可能遭到報復。第三是必須精耕細作土地,尤其不可糊弄土地。只有按照農業技術經營好土地,土地才會給予應有的回報。
(四)
太陽出來了,照耀在潔白的瑞雪身上,映照得人眼睛都發花。眼瞅着瑞雪在陽光下開始慢慢融化,屋檐開始淌水,滴在雪地上,把地上的雪穿成一個個小洞洞。樹上的雪順着樹幹往下淌水,樹枝上不時地抖下一兩塊巴掌大的雪塊,無聲地掉在雪地上。陽光下看着瑞雪點滴變化,心中大有「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閒」的視角衝擊。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的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最近黨的「三農」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許多地方對土地整治項目立足多功能定位,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特別是「土地整治+脫貧攻堅」,通過投資拉動、工程勞務、助推產業、保護生態等方式,提升土地生產條件、提高貧困戶收入、改善人居環境。這是新時代在土地上的新景象。
儘管如此,我仍然走不出原有的帶有泥土味道的鄉村,為農耕文明一直在默默的唱着輓歌。我曾經不止一次的閱讀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端木蕻良的名篇《土地的誓言》,其中「土地是我的母親,我的每一寸皮膚,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變得平靜。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離開她。」這段飽含對土地的深情厚意,敬畏與熱愛土地之情令我久久難以忘懷。
君不見,寫完這篇小文感慨頗多。既為土地上正在發生的巨變而由衷喜悅,又為原有的鄉村特色的消亡而茫然。如今,土地上少了馬咴咴、牛哞哞、狗汪汪鄉村原始詠嘆曲,有些惋惜。但畢竟時代在變化,在發展。不變的是惟願有良田的地方,就是天下。國運昌隆是否完全靠良田呢?我看未必,但天下良田是暖江山的,這一點卻不容置疑。
我踏在潔白的絨絨雪上,猶如走在自家的地毯上。看到身後留下的深淺不一的腳印,仿佛做了一件不該做的錯事。看到晶瑩剔透的雪兒被踩得面目全非,不忍心再往前挪動半步。我情不自禁的停下腳步,緩緩的蹲下身子,從路上輕輕的捧起一捧雪,用舌尖情深意濃的吻着潔白如玉的雪。隨後,輕輕地放入一片麥田中...... [1]
作者簡介
武國柱,筆名秦風。中國國土資源作協全委會委員,陝西省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