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茶文化
回族茶文化 |
回族茶文化常丰富,各地回族人普遍都有喜好饮茶的习惯。一些懂茶道的回族人很会品茶,认为如果茶香而不清则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称之为上等茶,只有鲜、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回族把饮茶作为待客的佳品,每当节日或举行婚礼等家里来客人时,主人会热情地给您先递上碗茶,端上些油香、点心、干果一类,让您下茶。
目录
基本内容
八宝茶
八宝茶是回族人民待友接客的上等饮料,也叫三泡台,既讲究茶料,也讲究茶具。茶料以"窝窝茶"为最佳,茶具以"盖碗子"为最好,用盖碗沏茶称为盖碗茶。遇到贵宾,盖碗子里沏上窝窝茶,花木配以冰糖、芝麻、核桃仁、桂圆、柿饼、花生、葡萄干(或其他果干)、红枣,俗称"八宝茶",不仅香甜可口,而且能够提气补虚、强身健胃,是理想的健身饮品。
盖碗茶
盖碗茶是全国各地回族普遍喜欢饮用的一种茶。俗称“三炮台”,民间叫盅子,上有盖子,下有托盘,盛水的茶碗口大底小,精致美观。回族的人均寿命长,这主要得益于回族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其中之一就是常喝茶。回族的盖碗茶配料不一,名目繁多,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茶叶。夏天以茉莉花为主,冬天以陕青茶为主。有条件的还可用"碧螺春"、"毛峰"、"毛尖"、"龙井"等等。身体情况不同的人可选配不同的茶水。如清热泄火可用冰糖窝窝茶
在当地,每户农家的堂屋地上,都挖有一只火塘(坑),上置一把水壶,或烧森柴,或点炭火,这是熬罐罐茶必备器皿。清晨起来,主人第一件事,就是熬罐罐茶。喝罐罐茶,以喝清茶为主,少数也有用油炒或在茶中加花椒、核桃仁、食盐之类的。由于罐罐茶的浓度高,喝起来有劲,会感到又苦又涩,好在倾入茶杯中的茶汤每次用量不多,不可能大口大口的喝下去,但对当地少数民族而言,因世代相传,也早已习以为常了。
烤茶
流传在云南等回族聚居区。回族饮烤茶,茶叶选用青茶或焙制的绿茶。选用陶釉或纯粹的土瓦茶罐,在火塘边或者是火炉上,用炭火(非明火)边烘边抖,直到茶叶呈赤黄色散发出喷鼻的香味,便恰到好处。精细的方法俗称“百抖茶”,即是慢烤细抖,掌握好火色,烤好后,稍停片刻,便将滚开水徐徐倒入茶罐内,随着茶水沸腾慢慢加添。这头道茶味道浓量多,却是香气扑鼻,味甘而苦名叫“老苦茶”。喝后回甜甘纯,有心舒胸畅之感,且赋有苦中有甜,以苦为乐的人生意义。二道茶是“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放水靠火涨沸约十分钟,倒在茶盅内再放进核桃片末,片末要薄而脆,入口不用嚼即可以化,然后将另一水煮的泡姜糖水加入掺和,味道香甜带辣,有健胃发功润肺的作用。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后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干练利落不能拖泥带水之意。这第三道茶,把茶水再涨沸后,稍加茉莉、金银花、菊花的满盅茶,茶味道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苦甜淡”三道茶蕴含回族人家千百年间根植于玉洱银苍间所品味出的一种人生哲理,做人一辈子的三步曲。
擂茶
流传在我国湖南常州等回族聚居区。擂茶是用芝麻、黄豆、茶叶、绿豆等混合制作。回族人饮“擂茶”时,桌子上一般要摆上几十盘茶点,并将盘子摆成字形,如“寿”宇等。客人饮茶时,要将原来的字形拆开,自己再摆成一个新字,如“喜”字等,然后主人劝茶、敬茶,客人才开始饮茶。
奶茶
主要流行在我国青海等回族聚居区。回族饮奶茶除了在茶罐内加伏茶,还要加盐,待茶熬好后再加奶烧开,并放入花椒等佐料,待客时还要放两粒烧熟或煮熟的大红枣,以作敬意
麦茶
流行于西北部分地区。过去许多回族因买不起茶叶,不少家庭都喜欢饮麦茶,将麦子炒成半焦,捣碎倒人茶罐中,佐以食盐盛水熬煮。麦茶熬成后看似琥珀,其味如咖啡,饮此茶者已不多见。
总结
回族喝茶名目繁多,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需要,喝的茶也不相同,如夏天,多喝茉莉花茶;冬天,多喝陕青茶;清热去火,可喝冰糖窝窝茶;肠胃寒气,可喝红糖砖茶;消食气涨,可喝白糖清茶;保健滋补,可喝八宝茶,等等,不一而足。
回族除喜欢喝茶、待客敬茶外,还有与茶相关的馈赠送茶、聘礼包茶、结婚茶、斋日散茶等活动,也更富有情调。由此可以看出,喝茶已成为回族人的重要习俗。民歌“柳树的影子不歇凉,要打个清凉的伞哩;宁可三天不吃粮,没茶喝精神儿短哩”,更加生动地烘托出回族人对饮茶的喜爱情况。[1]
参考文献
- ↑ 基于茶文化影响下的回族文化搜狐网,20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