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凶
四凶,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四個凶神。四凶在左傳和史記中均有記載,但是內容卻不盡相同。
《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1]。」
《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述是:帝鴻氏之不才子「混沌」、少皞氏之不才子「窮奇」、顓頊氏之不才子「檮杌」,以上合稱「三凶」,加上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稱「四凶」。
結合民族學理論,四凶的本質,是四個酋長,他們不服舜帝統治,就被舜帝流放。四凶獸可能就是這四個部落的各自圖騰。
目錄
介紹
饕餮
饕餮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它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因為他太能吃,以至於把自己的身體都吃掉了。它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慾的象徵,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鈎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註解,這裡說的狍鴞即是指饕餮。
《左傳·文公十八年》云:「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春秋》言」,即此。
《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號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神魔誌異*異獸篇》:神州極南有惡獸,四目黑皮,長頸四足,性兇悍,極貪吃。行進迅疾若風,為禍一方。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窮奇
窮奇作為怪獸的形象有兩種:《山海經·西次四經》上言「狀如牛,音如狗」;《山海經·海內北經》上言「狀如虎,有翼」。但不管是哪種形象,它都是一種食人怪獸,而且有着固定的原則,大致引《神異經·西北荒經》上的說法,它「知人語言,逢忠信之人,齧而食之,食人自首始;逢*邪則擒獸而伺之」。也就是說,好人遇到它會變成食物,而且先被咬掉腦袋,而壞人遇到它反而會得到它送來的野獸之類做食物。這樣「是非分明」且付諸行動的怪獸的確少見。
檮杌
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鯀,禹父。
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神異經》注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很,一名難訓。」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兩尺,人面虎足,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擾亂荒中,名檮杌。」另有一說是神名,《國語·周語上》:「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另外有一本戰國時的書名叫《檮杌》是專門記載楚史的史書。
後來「檮杌」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兇惡之人。之人,《史記·五帝本紀》有云:「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
混沌
混沌,即渾敦。其狀如犬,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有兩耳而不聞,有腹無五臟,行走而足不開。 渾沌因既混且亂故後世稱是非不分之人為「渾沌」,《史記·五帝本紀》有云:「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混沌。」
章炳麟在《新方言·釋言》中說,「混沌」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混蛋[2]。
神話中的渾沌 《山海經》中較早記述了混沌神話,特別值得認真分析。《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也就是說帝江的外貌就像是混沌那樣。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裡「渾敦」指太陽。那麼混沌怎麼又與帝江聯繫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
視頻
四凶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四凶之解】:混沌、饕餮、窮奇、檮杌,簡書,2020-02-12
- ↑ 傳說中的上古四凶都是什麼樣的怪物,搜狐,201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