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寺
喜德寺,藏語名「喜德嘎貝桑貝林」,俗稱「喜德扎倉」(藏語:བཞི་སྡེ་གྲྭ་ཚང་,威利:bzhi sde grwa tshang,THL:Zhidé Dratsang),賜名「凝禧寺」,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北京東路。
目錄
歷史
喜德寺位於小昭寺西南約500米處。據《七世達賴格桑嘉措傳》記載,喜德寺是吐蕃贊普墀祖德贊(815年至836年在位)在大昭寺周圍興修的6座拉康之一,當時名為「嘎瓦」。當時,該拉康的規模較小,編制僅有4名扎巴,寺名「喜德」即來源於此。9世紀,朗達瑪滅佛,大昭寺、小昭寺[1]、桑耶寺、喜德寺等眾多寺廟受到不同程度毀壞。元朝時,在蔡巴萬戶長的支持之下,喜德寺在原址的基礎上擴建,從拉康逐漸發展成扎倉,編制增至20多人,並且規定了固定的供養制度。
14世紀起,喜德寺成為熱振寺的屬寺,以及熱振活佛的駐錫地。
建築
喜德寺的主要建築包括經堂、佛殿、僧舍、僧廚。寺院中心是一方形庭院,後部為佛殿及經堂。庭院的其他三面為僧舍、僧廚。經堂進深7間,面闊9間,有柱48根,中部有一天窗直通二層,四壁均是彩繪裝飾。經堂後部是並排的3個佛殿,中間為正殿,兩側為偏殿,三殿相互連通,共有柱12根。原來,殿內有泥塑像以及彩繪壁畫[2]。經堂大門前為檐廊,三室五間,兩側為小室。小室有石階通向二層。喜德寺內僧舍100餘間,均為藏式平頂二層建築。
喜德寺大殿西側有一個附屬建築,北半部分是後來建的廁所,南半部分是廚房。廚房的樓上靠近東邊是一個用矮牆圍起來的露天部分,面積共4柱,用來儲藏木柴及牛糞等燃料。院子的西北部原有一口石頭淡水井,為整個寺院提供飲用水,但如今大院的居民都是從位於院子中間的自來水龍頭取水,使用院子西邊的專供大院居民使用的公用廁所。
喜德寺北側有一個如今已不存在的獨立區域,其主體建築的東面、西面、南面均有入口,自1937年起作為擔任攝政的熱振活佛及其手下擔任要職的僧人的卓康(工作生活區)。這裡曾有至少兩名廚師。整個卓康的面積有16柱。熱振活佛自己的房間在主殿北翼、拉康(經堂)的後面,原有5層,活佛自己占用第三、四、五層,每層面積也是16柱。建筑西邊盡頭還有一個廁所。
南邊主殿的地下是儲存室,樓上是會見和款待客人的地方。在羅布林卡的主殿,也可以看到相似的布局。喜德寺的主經堂叫「吉吉拉康」 (Ji-ji-Lakhang), 和側邊的拉康一樣都是4柱,曾供奉3座神像,現已無從知曉細節。西側殿供奉強巴佛(未來佛),東側殿供奉Ji-Abissem buddha。兩個側殿均藏有典籍,放在緊貼東牆和西牆的經書架上。樓梯在建築的東西兩端。
經堂建築總面積48柱,三個入口,正門在南面,西牆的南邊有一個小一點的入口,供後勤、生活雜役和廚房人員進出,西牆的北端還有一個不顯眼的小門,進去以後是一個狹窄的院子,從前是重要的僧人和侍僧的宿舍。
視頻
喜德寺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小昭寺的傳說故事,搜狐,2017-05-05
- ↑ 中國最出名的古代壁畫 古代壁畫代表作品有哪些 ,搜狐,2019-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