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唐鉞(1891年-1987年)中國現代實驗心理學家、心理學史家。心理學起源於西方,而心理學在中國的生根、發芽和發展離不開翻譯。老一輩的心理學家都會或多或少地向國內翻譯介紹西方的心理學著作。唐鉞就是這樣一位心理學、翻譯並舉,同時成績卓越的學者,[1]

唐鉞
出生 1891年1月7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心理學大師,心理學翻譯家

目錄

人物生平

唐鉞(1891年-1987年),字擘黃,原名柏丸,1891年1月7日出生於福建閩侯。心理學大師,心理學翻譯家。是一位心理學和翻譯並舉,成績好的學者。

早年就讀於英華書院和福州中等商業學校。1911年入北京清華學校,1914年畢業後赴美國康乃爾大學修習心理學和哲學。1917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哲學部心理學系深造,並從事心理研究工作,1920年獲博士學位。1921年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清華大學心理繫心理學教授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部哲學教育組組長,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研究員。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心理系教授,中國心理學會北京分會第一屆理事長,第二至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7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2001年11月北京大學召開"唐鉞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同時《唐鉞文集》正式出版發行。

個人榮譽

唐鉞先生是中國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多少年來,他在心理學方面成就卓著,享譽心理學界內外,而他作為翻譯家的成就尚不為譯界所熟知。其實,唐鉞先生在早期即向國內翻譯介紹了大量的西方心理學及哲學名家著作,如穆勒(Mill,J.S.)的《功用主義》,康德(Kant,I.)的《道德形上學探本》、詹姆斯(James,W.)的《心理學原理》、蘭德(Rand,B.)的《西方心理學家文選》,馬赫(Ernst Mach)的《感覺的分析》(合譯)等等。在紀念唐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上,吉林大學的車文博教授盛讚唐先生不僅是中國現代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基礎心理學和心理學的大師,而且是"著名的編纂家和翻譯家"。研究唐先生的翻譯著作,發掘並傳播他的翻譯思想,對中國心理學界和翻譯界都有重大的意義。

人物軼事

心理學術語的翻譯

"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與翻譯有着深深的關聯。這不但是因為'心理學'本身為'外來語',是通過翻譯引進的,在其早期深受翻譯和翻譯工作的影響;而且一旦其中的某些術語或概念翻譯被固定了下來,還會持續影響着心理學隨後的發展。"(申荷永,1996)在哲學和心理學"本土化"的過程中,作為譯者的心理學家如何妥當處理在漢語中不存在的哲學、心理學概念,是中國早期心理學工作者面臨的難題之一。 一種外來語翻譯的觀點是"音意兼譯是外來語翻譯之首選"。(胡清平,2002)。在研究唐先生的著作、譯作及其它心理學家的譯作時,筆者發現老一輩的心理學家靈活地選擇音譯、意譯、音意兼譯來翻譯外來心理學術語。在非文學翻譯中,"信""達"的標準要比"雅"更為重要,正確地傳達術語的內涵對心理學這樣的"舶來品學科"在異國的健康發展猶為重要。

術語

在唐先生編著的《西方心理學史大綱》一書中,他把libido譯為"性慾"和"力比多",視場合區別使用兩個譯名。在談及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心理分析時,libido的譯名多用意譯的"性慾",而在講述榮格(Carl G. Jung,1875-1961)的分析心理學時,libido的譯名多用"力比多"。Libido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弗洛伊德把神經症的病因和行為的主要動機都歸結為被壓抑的Libido,這裡Libido專指"性慾";而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中,Libido的含義很廣,不是弗洛伊德認為的單純的性慾的性質,而是既包括弗洛伊德所謂的力比多和阿德勒1(Alfred Adler,1870-1937)的"要優越"的意志,實際包含一切動機在內。在這種情況下,用音譯的"力比多"比較合適,提醒讀者弗洛伊德和榮格對libido的不同理解。 在同一本書中,唐先生把麥獨孤(William Mc.Dougall,1897-1938)的Hormic Psychology意譯成"志力心理學"。Hormic來源於Horme。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94)把Horme解釋為"activity directed toward a goal; purposive efforts"。而"志"的含義為:志氣,意願,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高級漢語大詞典》)"志""力"組合在一起則有為實現自己的計劃而下定決心努力之意,可以說是對"Hormic "恰當的翻譯。其它兼有音譯、意譯譯名的還有很多,如hysteria,被翻譯成"癔病"和"歇斯底里"。

在心理學界

國學深厚的老一輩心理學家還嘗試"音意兼譯"。華南師範大學心理系的申永荷在"心理學專業術語翻譯的標準化"中談到了"Gestalt"的翻譯。他談到,"較為通用的應該是'格式塔心理學',這最初是由蕭孝嶸先生翻譯的。但是也有人在使用'完形心理學'。高覺敷在早期所使用的翻譯也是'完形',但是他後來接受了'格式塔'。高覺敷自己這樣認為,完形,或完結(早期對格式塔心理學另一種翻譯),都很難概括'Gestalt'的內涵,'Gestalt'不但有'完形'的意思,而且有格式、結構、整體性以及動力性等內含。他認為蕭孝嶸先生的翻譯十分明智,'格式塔'也不單單是一種音譯,在漢字的格式塔中(從其字面看,可以作一種充滿了格式的塔的理解),也有着耐人尋味的'Gestalt'的意境,同時還可以使人作更為豐富的聯想,對"Gestalt "作更加深入的理解。"(申荷永,1996) 在《西方心理學史大綱》中,唐先生對該詞取"完形"的譯法,同時指出"Gestalt"又譯為"格式塔"。

關於音譯的特殊作用

唐先生曾在"市場上的偶像"(1925)一文中做了精闢的論述。從他的分析來看,原詞和意譯譯名在源語和譯入語中往往有不同的外延和內涵,因此容易使外行人望文生義,從而引起誤解和不必要的"論戰"。 他主張在翻譯時,應首先研究術語在英文中的詞源、色彩、意義,最重要的是全面把握其意義;然後在漢語中尋找"對等詞"(實際上所謂的"對等詞" 只是"相對對等詞")。如果沒有能涵蓋原詞全部義項的 "對等詞",或即使存在"對等詞",但該對等詞由於其特殊的文化內涵而不宜用作譯名時,最好採用"不翻之法"-音譯。

不同翻譯

比如"philosophy"2,他認為最好譯為"斐洛梭菲"或"愛智學"。唐先生指出"英文此字,就大體說,具有三種意義。第一是哲學本部;'默達斐息'3。第二是廣義的哲學,據第十一版英國百科全書哲學條,包括'默達斐息'、認識論、心理學、名學、美學、倫理學、國家哲學、歷史哲學、宗教哲學等。第三是泛義的哲學。如英國舊稱物理學(或物質科學)為自然哲學,倫理學為道德哲學,就是用第三義。我們假如要想找一個譯名可以包括這三義的,我想只在'理學'兩個字。宋儒的理學,與英人的philosophy範圍大體相符。不過'理學'這兩字差不多已經成了宋儒哲學的專名;再用它代哲學,不免發生誤會"。 唐先生全面的分析體現了他優良的英語素養和深厚的國學功底。在翻譯的過程中,他不停地對比可能的譯詞,對比原詞和譯名在詞意、色彩、及至文化上的差異性,儘量達到翻譯的準確。當難以達到準確時, 他寧可"音譯",以便讀者從一開始就把這些外語作為外來詞接收,正確地理解其含義。 儘管唐先生關於音譯 "metaphysics","philosophy","science" 的提法未被學術界所接受,這三個英文單詞的譯名一直沿用了"玄學""哲學""科學",但唐先生的翻譯思想對我們很有啟發和借鑑意義。所幸的是,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三個單詞的譯名"玄學""哲學"和"科學"已作為獨立的、不可拆分的專用名詞融入了漢語。《古今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中哲學的定義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最一 般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少有人會再把"哲學"當作"哲人之學"了。 此外對於一詞多義的哲學、心理學術語他還提出了"廢通名而用專 名"的譯法。例如對上述philosophy的第一義可譯為"本體論與秩序論",第二義視不同場合譯為"名學""美學""倫理學"等,第三義可譯為"自然哲學""道德哲學"等。

成績卓著,好評連連

筆者曾對照《感覺的分析》的原文和唐先生翻譯的譯文,發現譯者恰當地運用了直譯和意譯使譯文行文流暢,表意清晰。譯者不僅成功地跨越了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造成的障礙,用符合漢語習慣的、專業的措辭忠實地傳達了原文的信息,而且信息的傳遞可謂滴水不漏。然而更重要的是,譯文流暢的字裡行間體現着譯者對原文內容的深刻理解。筆者所讀過的唐先生的譯著,均讀似心理學的漢語原著。這充分反映了唐先生的紮實的雙語功夫,也體現了心理學工作者在專業翻譯上的優勢。正如《唐鉞文集》的編後記(二)中所寫"唐老治學嚴謹,一絲不苟。他的譯作不是簡單地求正確譯述,而是有對整個原著的領會理解和消化吸收,並有自己的分析、見解。這對當前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們來說是很好的借鑑。"和唐先生合譯《感覺的分析》的洪謙先生曾對唐先生的翻譯予以高度的評價。在北大外國哲學研究所陳啟偉教授致"唐鉞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大會"的親筆信中,他說:"…唐鉞先生也是我一向十分敬重的一位學界前輩和師長。在深切緬懷他老人家的時候,我不禁回想起洪謙先生生前對我談到唐鉞先生的一席話。…洪先生有一次同我談起他與唐鉞先生、宗白華先生合譯馬赫的《感覺的分析》一書。他說唐鉞先生所譯部分是從英譯本轉譯的,譯得非常好,從這次合作才了解唐先生的學識和英語水平之高,洪先生對唐先生在翻譯工作中十分認真負責的態度和嚴謹不苟的學風尤其備加稱讚。然後洪先生說了一句我很難忘的話,他說:'唐先生真是一位偉大的學者。'我在洪先生身邊學習和工作幾十年,這是一次聽到他以如此敬佩的口吻談論一位同時代的學者,所以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也使我更加敬重唐鉞先生。

 
文集

對非文學翻譯的思考

心理學和翻譯事業並舉的唐鉞先生是非文學翻譯的典範,他的翻譯經歷和學術背景對我們外語學習者和工作者頗有啟發。大多數的翻譯理論集中於文學翻譯的探討和研究,但"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文學翻譯僅占1%"(奈達,1999),而活躍於對外宣傳、科學技術交流、商務談判中的非文學翻譯則占99%。 非文學翻譯呼喚"雙語、專業"的人才,也就是既有優良的雙語水平,又掌握翻譯所涉及的專業領域知識的人。在非文學翻譯中,對原文基於專業知識的理解顯得猶為重要。只有了解專業知識,譯者才能全面消化理解原文內容,跳出原文結構的束縛,該簡則簡,該繁則繁,用符合目的語習慣的措辭再現原文的內涵。這樣的譯文行文流暢從容,句意明朗,而正確使用"專業術語"則使譯文保留了非文學翻譯的專業性、科學性。如若譯者缺乏專業背景知識,則傾向於"死譯""硬譯"。譯文僵化死板,"白話"連篇,喪失非文學文體,尤其是科技文體的邏輯性、準確性、專業性。甚至對原文理解的錯誤造成的誤譯,更是影響了實際的工作。總之,專業知識和優秀的外語水平保證了非文學翻譯的準確性,而紮實的母語功底則為非文學文體增添了光彩。

作者觀點

儘管中國培養了大量的英語專業畢業生,但真正能勝任非文學翻譯的卻在少數。拿科技翻譯來說,英語專業畢業生英語水平良好,卻深感"隔行如隔山",困難重重;理工科畢業生雖擅長專業,卻英語能力不足。筆者認為,培養非文學翻譯人才有以下幾條途徑: ⑴加強理工科的英語教學,在高年級開設專業英語翻譯課,講授英漢翻譯技巧; ⑵英語專業在高年級開設科技英語翻譯課,以專業性較淺的文章為素材,向學生傳授科技翻譯的特點及對譯員的要求,為有志於從事科技翻譯的學生打下基礎,縮短適應工作的時間。 ⑶企業在招聘英語專業畢業生後,應對其進行專業培訓,有條件的可下到生產現場實習,以獲得對該專業的感性認識。

主要譯著

⑴人的義務(上、下冊),瑪志尼著,商務印書館 ⑵功用主義,J.S.Mill著,商務印書館,1936年 ⑶論人生理想, W.James著,商務印書館,1936年 ⑷論情緒,W.James著,商務印書館,1945年 ⑸論思想流,W.James著,商務印書館,1945年 ⑹宗教經驗之種種(上、下冊)W.James著,商務印書館,1947年 ⑺道德形而上學探本,康德著,商務印書館,1957年10月初版 ⑻西方心理學家文選,科學出版社,1959年 ⑼幼兒的感覺與意志,W.Preyer著,科學出版社,1960年4月(與孫國華合譯) ⑽心理學原理(選譯)W.James著,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初版 ⑾感覺的分析,馬赫著,商務印書館,1986年9月第二版(與洪謙、梁志學合譯) ⑿願望與道德,霍爾特著(Edwin Bissell Holt,The Freudian Wish and its Place in Ethics,1915)(未發表)

 
道德行上學探本

注釋

⒈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奧地利心理學家,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的創始人。認為每個人都會由於自身的缺陷產生自卑感,因而總要追求優越於別人,追求權力,以擺脫自卑感的苦惱。這種追求,即補償作用,就決定了人的行為趨勢。(轉引自《西方心理史大綱》) ⒉ 哲學這個詞源自希臘語"philosophia"。意思是追求(philem)和智慧(sophia)。19世紀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學傳播者西周用中國的"哲學"二字表述古希臘羅馬的哲學思想。中國晚清學者黃遵憲把流行於日本的這一譯名引入中國,為中國學術界所接受。(轉引自《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P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⒊ 在"市場的偶像"第一部分中,作者主張將"metaphysics"譯為"默達斐息"。 ⒋ 轉引自《北京心理學會會訊》第17期,2002.9,北京

參考資料

  1. [1]孔夫子拍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