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
哥林多(Collins,今普遍譯科林斯),基督教聖經地名。
基督教[1]發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舊稱: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區猶太人社會,並繼承希伯來聖經為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出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母親名叫瑪利亞。基督教發端於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的生活和信仰[2]環境。
目錄
簡介
哥林多(Collins,今普遍譯科林斯)位於狹窄的科林斯地峽西南部。科林斯地峽是連接希臘半島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重要陸上橋樑,又是穿過薩羅尼科斯和科林西亞灣通向伊奧尼亞海的航海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哥林多成為古希臘重要的商業據點。
哥林多歷史悠久,希臘神話中,奪取金羊毛的英雄伊阿宋就是在此地離棄他的妻子美狄亞。公元前3000~前2000年哥林多就成為古希臘邁錫尼時代著名的城市。公元前1000多年多利亞人征服了此地。公元前8~前6世紀,哥林多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及發達造船業和航海技術,商業十分興旺,幾乎壟斷了地中海的貿易,成為希臘最繁榮、富庶的城市。城市出產的陶器享譽地中海地區,橄欖油、葡萄酒、金屬器皿等商品遠銷當時的東、西方各國。哥林多城邦憑藉其強大實力,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錫拉庫薩等許多殖民地。此外,哥林多在建築藝術上造詣頗高,科林斯柱式至今仍讓人們所喜愛。公元前7世紀中期,巴希阿德斯家族把持城邦政權,實行貴族寡頭統治。希普塞盧斯(約前657~前627在位)推翻巴希阿德斯家族,建立了僭主統治。約公元前581年,僭主政體被推翻,代之而起的是少數富人掌握政權的貴族政體。公元前6世紀後期,哥林多加入了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在希波戰爭時,哥林多城邦派兵參加了溫泉關、薩拉米斯、米卡列等著名戰役。公元前395 ~前387年,哥林多與阿爾戈斯、忒拜、雅典等城邦結盟,在波斯支持下進行了反對斯巴達的科林斯戰爭。公元前338 年以後 ,從屬於馬其頓。公元前146年,羅馬總督穆米征服哥林多,下令將城市毀滅,城市被徹底摧毀,只剩幾根石柱。公元前46年凱撒大帝重建哥林多城,成為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亞該亞行省的中心。
「不是每個人都能去哥林多」這是古希臘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奢侈的生活。哥林多雖然經濟發達、物資豐富。但民眾的道德生活十分敗壞,各種犯罪事件層出不窮。該城以愛神廟的妓女聞名西方世界,她們共有千餘人。不少達官顯貴為得到她們而支付天文數字的費用。
公元51年左右,使徒保羅來到新建的哥林多城,在這個崇拜物質、性慾和偶像的希臘城市建立一個新教會。在此,保羅寫了著名的《羅馬書》,在信的開頭他痛心地指出了當地人的墮落(羅:1:24-32)。保羅在這裡平時和虔城的亞居拉、百基拉夫婦同住,同制帳棚,安息日則到會堂講道,勸化猶太人和希臘人(徒:18:1-4)。保羅在哥林多宣教長達18個月,收效甚大,福音以哥林多為中心傳至亞該亞行省其它地區(林後1:1,9:2)。保羅離開不久,亞波羅接替了他的事工。之後,保羅又兩次訪問哥林多。
著名的《哥林多前書》和《哥林多後書》是保羅為哥林多教會而寫的。《哥林多前書》共16章,為保羅在以弗所宣教時所著。保羅針對當時哥林多教會的派系之爭及亂倫行為,痛斥派系鬥爭不當,申斥亂倫之罪和說明婚姻、吃祭物、死人復活、愛心及敬拜規範等問題。《哥林多後書》共13章,為保羅在馬其頓所寫。主要誇讚哥林多教會大多數信徒痛改前非、棄惡從善。並為使徒辯護,催促教會緊快完成給耶路撒冷教會捐款事宜,奉勸教會中未悔改者盡塊悔改。
參考文獻
- ↑ 宗教文化:什麼是基督教,第一星座網,2015-02-05
- ↑ 信仰的實質,豆丁網,201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