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周書·鄭孝穆傳

周書·鄭孝穆傳出自於《周書》,此史為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1]

目錄

原文

鄭孝穆,字道和,滎陽開封人。孝穆幼而謹厚,以清約自居。年未弱冠,涉獵經史。父叔四人並早歿, 昆季之中,孝穆居長。撫訓諸弟,有如同生,閨庭之中,怡怡如也。魏孝昌初, 解褐太尉行參軍,轉七徒主簿。

大統五年,行武功郡事,遷使持節、本將軍,行岐州刺史、當州都督。 在任未幾,有能名。就加通直散騎常侍。王羆時為雍州刺史,欽其善政,遣使貽書,盛相稱述。 先是,所部百姓,久遭離亂,饑饉相仍.逃散殆盡。 孝穆下車之日,戶止三千。留情綏撫,遠近咸至,數年之內,有四萬家。每歲考績,為天下最。太祖嘉之, 賜書曰:「 知卿蒞職近畿留心治術凋弊之俗禮教興行厭亂之民襁負而至昔郭伋政成並部賈琮譽重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慚德。」於是征拜京兆尹。十五年,梁雍州刺史、岳陽王蕭鮞稱藩,來附,時議欲遣使,慎選行人。太祖歷觀內外,無逾孝穆者。十六年,太祖總戎東討,除大丞相府右長史,封金鄉縣男,邑二百戶。軍次潼關,命孝穆與左長史長孫儉、司馬楊寬、尚書蘇亮、諮議劉孟良等分掌眾務。 仍令孝穆引接關東歸附人士,並品藻才行而任用之。 孝穆撫納銓敘, 鹹得其宜。孝閔帝踐祚,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子,增邑通一千戶。晉公護為雍州牧,闢為別駕,又以疾固辭。武成二年, 征拜御伯中大夫,徙授御正。保定三年,出為宜州刺史,轉華州刺史。五年,除虞州刺史,轉陝州刺史。頻歷數州,皆有政績。復以疾篤,屢乞骸骨。入為少司空。卒於位,時年六十。贈本官,加鄭梁北豫三州刺史。諡曰貞。

譯文

鄭孝穆字道和,滎陽開封人,鄭孝穆自幼謹慎寬厚,以清和簡約自守。不到二十歲時,就廣泛閱讀經史典籍。父親、叔父等四人都過早去世,兄弟之中,鄭孝穆年紀最大。撫養教育弟弟們,猶如骨肉,兄弟之間歡樂和睦。魏孝昌初年入仕,最初擔任太尉行參軍,又轉任司徒主簿。

大統五年(539),代理武功郡守,升使持節、本將軍,又代理岐州刺史、當州都督。在任不久,就以才幹出名。加通直散騎常侍銜。

王羆當時擔任雍州刺史,欽佩他善於治理,派使者送去信件,盛讚他的政績。最初,州境內的百姓,久遭戰亂,饑荒不斷,幾乎全都逃散。鄭孝穆到任時,全州只剩下三千戶。他着意安撫,遠近的百姓都來到這裡,數年之內,達到四萬家。每年考核政績,都是國內第一名。太祖嘉許他,寫信說:「得知您任職京城附近,留心治理之術。使衰微的風俗改變,盛行禮教;使厭惡戰亂之民,扶老攜幼湧來。從前郭亻及在并州成就德政,賈琮享譽冀州,以古比今,他們尚有不如您之處。」於是調他入京,授京兆尹。十五年,梁國雍州刺史、岳陽王蕭鮞稱屬國,前來歸附,當時議論,準備派遣使者,慎重挑選。

太祖選遍朝廷內外,沒有超過鄭孝穆的。十六年,加授鄭孝穆為散騎常侍,持符節文書,授蕭鮞為梁王。出使返回,合乎旨意,升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銜。當年,太祖率軍東征,授大丞相府右長史,封金鄉縣男,食邑二百戶。軍隊駐紮潼關時,命令鄭孝穆與左長史長孫儉、司馬楊寬、尚書蘇亮、諮議劉孟良等分別掌管各種事務。又命令鄭孝穆接見函谷關以東的歸附人士,根據他們的品行才能予以委用。鄭孝穆安撫結納,論定官職,都非常妥善。大將軍達奚武率軍治理漢中,任命鄭孝穆為梁州刺史,因病未能赴任。

授中書令,賜姓宇文氏。隨即因病免職。孝閔帝登基,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銜,晉封子爵,食邑增至一千戶。晉公宇文護任雍州牧時,任命他為別駕,又藉口有病,堅決辭掉。武成二年(560),授御伯中大夫,又降為御正。保定三年(563),出任宜州刺史,轉任華州刺史。五年,授虞州刺史,轉任陝州刺史。接連在數州任職,都有政績。後來由於病重,多次請求退休。入朝任少司空。在任上去世,終年六十歲。追贈原任官職,又贈鄭、梁、北豫三州刺史。諡號為「貞」。 [2]

作者簡介

令狐德棻(583~666年),字季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

唐高祖入關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逐漸升遷至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唐初,經隋末戰亂之後,經籍圖書散亡,他奏請購求天下圖書,設專人補錄,被唐高祖李淵採納,終於使「群書略備」。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認為「如文史不存,何以鑑古今?」此議又得高祖讚許

令狐德棻在獨立主編《周書》以外,也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大唐儀禮》、《氏族志》、《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10餘種史書。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達40餘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後,諡號曰「憲」。令狐德棻一生從事史學著作,凡國家有所修撰,無不參與。[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