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柳敏傳
周書·柳敏傳出自於《周書》,此史為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1]
目錄
原文
柳敏字白澤,河東解縣人。父懿,魏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汾州刺史。敏九歲而孤,事母以孝聞。性好學,涉獵經史,陰陽卜筮之術,靡不習焉。年未弱冠,起家員外散騎侍郎。累遷河東郡丞。朝議以敏之本邑,故有此授。敏雖統御鄉里,而處物平允,甚得時譽。
及文帝克復河東見而器異之乃謂之曰今日不喜得河東喜得卿也即拜丞相府參軍事俄轉戶曹參軍兼記室每有四方賓客恆令接之,爰及吉凶禮儀,亦令監綜。又與蘇綽等修撰新制,為朝廷政典。遷禮部郎中,封武城縣子,加帥都督,領本鄉兵。俄進大都督。遭母憂,居喪旬日之間,鬢髮半白。尋起為吏部郎中。毀瘠過禮,杖而後起。文帝見而嘆異之,特加廩賜。及尉遲迥伐蜀,以敏為行軍司馬。軍中籌略,並以委之。益州平,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遷尚書,賜姓宇文氏。六官建,拜禮部中大夫。
孝閔帝踐阼,進爵為公,又除河東郡守,尋復征拜禮部。出為郢州刺史,甚得物情。及將還朝,夷夏士人感其惠政,並齎酒肴及土產侯之於路。敏乃從他道而還。復拜禮部。後改禮部為司宗,仍以敏為之。
敏操履方正,性又恭勤,每日將朝,必夙興待旦。又久處台閣1注],明練故事,近儀或乖先典者,皆按據舊章,刊正取中。遷小宗伯,監修國史。轉小司馬,又監修律令。進位大將軍,出為鄜州刺史,以疾不之部。武帝平齊,進爵武德郡公。敏自建德以後,寢疾積年,武帝及宣帝並親幸其第問疾焉。開皇元年,卒。臨終誡其子等,喪事所須,務從簡約。其子等並涕泣奉行。 【注】 處台閣:擔任尚書。
譯文
柳敏字白澤,是河東解縣人。父親柳懿,任魏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汾州刺史。柳敏九歲時父親去世,侍奉母親以孝順聞名。生性愛好學習,涉獵經書史籍,陰陽卜筮的道術,沒有不學習的。年齡未到二十歲,由員外散騎侍郎起家。屢經升遷為河東郡丞。朝廷議論認為這是柳敏的家鄉,所以有這樣的任命。柳敏雖然治理家鄉,但是他處理事情公平得當,非常被當時人稱譽。
到文帝戰勝敵人收復河東時,見到柳敏後格外器重他,就對他說:「今日不以得到河東為喜事,而以得到你為喜事。」立即授任丞相府參軍事。不久調任戶曹參軍,兼任記室。每逢有四方賓客來到,通常命令他負責接待,連同吉凶禮儀,也命令他督察治理。又與蘇綽等人修撰新制,作為朝廷政典。升禮部郎中,封武城縣子,加授帥都督,統領本鄉士兵。不久升大都督。碰上母親去世,守孝十日之間,一半鬢髮變白。不久起用為吏部郎中。因衰傷過度而消瘦超過了禮制規定的程度,需要扶着拐杖才能起來。文帝見到後為之驚嘆,特地加以官府糧米的賞賜。等到尉遲迥討伐蜀地,以柳敏為行軍司馬。軍中的策劃謀略,都交給他處理。益州平定,升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授侍中,升為尚書,賜姓宇文氏。六官建立,任禮部中大夫。
孝閔帝即位,晉為公爵,又任河東郡太守,不久又徵用在禮部任職。出任為郢州刺史,很得民心。到他將要回到朝廷,當地各族士人感激他的仁政,一起送上美酒佳肴及土產在路上等候。柳敏卻從另外的道路回朝。又授禮部 官職。後來改禮部為司宗,仍讓柳敏擔任官職。
柳敏操行公正平直,性格又很恭順勤謹,每日將要上朝,必然早起等待天亮。又久處尚書之位,明了熟悉舊例,新近禮儀有違背先朝典章的,都按照舊時規章,校正謬誤擇取適當的。升小宗伯,監督修撰國史。調任小司馬,又監督修撰律令。晉為大將軍,出任鄜州刺史,因為有病沒到所管轄的地區去。武帝平定齊,晉爵為武德郡公。柳敏從建德年間以後,患病多年,武帝及宣帝都親自到他的府第慰問病情。開皇元年去世。臨終時告誡他的兒子等人,喪事所需,務必簡單節約。他的兒子等人都流淚遵照實行。[2]
作者簡介
令狐德棻(583~666年),字季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
唐高祖入關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逐漸升遷至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唐初,經隋末戰亂之後,經籍圖書散亡,他奏請購求天下圖書,設專人補錄,被唐高祖李淵採納,終於使「群書略備」。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認為「如文史不存,何以鑑古今?」此議又得高祖讚許。
令狐德棻在獨立主編《周書》以外,也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大唐儀禮》、《氏族志》、《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10餘種史書。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達40餘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後,諡號曰「憲」。令狐德棻一生從事史學著作,凡國家有所修撰,無不參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