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庾信傳
周書·庾信傳出自於《周書》,此史為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本書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1]
目錄
原文
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也。祖易,齊徵士。父肩吾,梁散騎常侍、中書令。信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身長八尺,腰帶十圍,容止頹然,有過人者。起家湘東國常侍,轉安南府參軍。時肩吾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記。東海徐摛為右衛率。 摛子陵及信並為抄撰學士父子東宮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既有盛才文並綺艷故世號為徐庾體焉當時後進,競相模範。每有一文,京都莫不傳誦。累遷尚書度支郎中、通直正員郎。出為郢州別駕。尋兼通直散騎常侍,聘於東魏。文章辭令,盛為鄴下所稱。還為東宮學士,領建康令。
侯景作亂,梁簡文帝命信率宮中文武千餘人,營於朱雀航。及景至,信以眾先退。台城陷後,信奔於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轉右衛將軍,封武康縣侯,加散騎常侍郎,聘於西魏。屬大軍南討,遂留長安。江陵平,拜使持節、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尋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周孝閔帝踐阼,封臨清縣子,邑五百戶,除司水下大夫。出為弘農郡守,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憲中大夫,進爵義城縣侯。俄拜洛州刺史。信多識舊章,為政簡靜,吏民安之。時陳氏與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許還其舊國。陳氏乃請王褒及信等十數人。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並惜而不遣。尋征為司宗中大夫。
世宗、高祖並雅好文學,信特蒙恩禮。至於趙、滕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誌,多相請託。唯王褒頗與信相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雖位望通顯,常有鄉關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其辭曰:「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追為此賦,聊以記言,不無危苦之辭,惟以悲哀為主。」大象初,以疾去職。隋開皇元年卒,隋文帝深悼之,贈本官,加荊雍二州刺史。子立嗣。
譯文
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祖父庾易,父親庾肩吾,都在《南史》中有傳記。
庾信年幼時就才識卓越,聰慧無比,博覽群書,尤其擅長《春秋左氏傳》。身長八尺,高大健壯,動靜舉止都很恭順,有過人之處。父親庾肩吾,是太子的侍從,做 掌管書記的文職。東海人徐摛為太子東宮的護衛軍。徐摛的兒子徐陵和庾信都是太子的抄撰學士。父子都侍奉東宮,出入宮中,恩寵沒有人能跟他們同樣多。文章文 辭華美綺麗,因此被當時文壇稱為徐庾體。當時後生,互相爭着效法,常常剛有文章一出來,都城人們都紛紛傳誦。 多次升遷做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到東魏,文章辭令,被鄴下之人廣為稱道。回來後又做東宮學士,兼任建康令。
侯景之亂時,梁簡文帝命庾信率領宮中文武官員千餘人紮營朱雀航。等侯景到達時,庾信率領眾人先撤退。台城陷落後,庾信逃到江陵。梁元帝沿襲以前的制度,授 庾信御史中丞。等梁元帝登基即位,轉右衛將軍,封武康縣侯,加散騎侍郎,出使西魏。恰好西魏大軍向南方征討(殺梁元帝),於是被扣留長安。江陵被平定後, 多次升遷做儀同三司。
周孝閔帝繼位,封庾信臨清縣子,授官司水下大夫。出任弘農郡守。又升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憲中大夫,進爵義城縣侯。不久後又授官洛州刺史。庾信 為政簡單清靜,官吏百姓都感到安適。當時南朝陳氏與北周友好交往,南方北方流散寄居他鄉的人,被允許各自回到他們的故國。陳朝於是請求放回王褒及庾信等十 數人。北周武帝只是放了王克、殷不害等,庾信及王褒都因被武帝喜愛而不被放回。不久徵召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一向都喜好文學,庾信特別受到恩寵禮遇。 等到趙、滕各位王侯,跟庾信誠摯交往,就像布衣之交。各位王公碑誌多拜託庾信執筆。只有王褒與庾信地位相當,其餘文人,沒有誰能比得上。
庾信雖然地位聲望都很顯赫,常常懷念北方故土,於是創作《哀江南賦》來表達思念之情。大象初年,因疾病辭去職務,隋開皇元年,庾信去世。有文集二十卷。文帝哀悼他,追封原來的官職,再追加荊、雍二州刺史。[2]
作者簡介
令狐德棻(583~666年),字季馨,宜州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史學家以及政治家。
唐高祖入關時,任大丞相府記室,後逐漸升遷至禮部侍郎、國子監祭酒、弘文館、崇賢館學士。唐初,經隋末戰亂之後,經籍圖書散亡,他奏請購求天下圖書,設專人補錄,被唐高祖李淵採納,終於使「群書略備」。又建議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書,認為「如文史不存,何以鑑古今?」此議又得高祖讚許。
令狐德棻在獨立主編《周書》以外,也參與編撰《藝文類聚》、《五代史志》、《大唐儀禮》、《氏族志》、《太宗實錄》、《高宗實錄》等10餘種史書。歷高祖、太宗、高宗三朝達40餘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卒後,諡號曰「憲」。令狐德棻一生從事史學著作,凡國家有所修撰,無不參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