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豐俊
簡介
周豐峻(1938年7月8日 - ),防護工程專家。出生於山東省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1962年2月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學士學位。現任總參工程兵第三研究所研究員,河南省力學學會理事長,防護工程學會名譽理事,中國空氣動力學學會理事,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
周豐峻研究員長期從事和主持防護工程領域的研究工作,對於爆炸效應試驗、爆炸理論計算以及防護工程抗衝擊爆炸作用模擬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開創性的研究,對防護工程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已經完成的重點項目和課題中,先後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一項,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對我國效應試驗和防護工程技術理論發展有突出貢獻。1996年以來根據面向21世紀防護科技總要求,主持開展了防護工程發展目標研究和防護工程技術專著編著工作,為防護工程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周恩來總理打電話到現場,問現場總指揮、副總參謀長張愛萍上將"有什麼證據證明這是真的核爆炸?"這可不能有半點差錯,張愛萍徵求專家們的看法,專家們誰都不敢貿然做出回答。承擔項目測試和數據分析的青年科研人員緊張忙碌地工作,一個年輕的小伙子,用自己動手設計出的簡易銅錐測壓計準確地算出了爆炸當量,我國知名的核科學家們進行緊張地分析,終於得出了正確結論,其結果與設計當量基本一致。當張愛萍上將把這一消息匯報給總理後,全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那個能幹的小伙子,就是當時的力學組和空氣衝擊波組的組長,今天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參謀部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我校兼職教授周豐峻。
清華高材生
周豐峻院士,1938年7月出生於山東省黃縣周家村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因為家裡窮,和大多數山東漢子一樣,他的父親於1942年從家鄉挑起蘿筐下關東,帶全家人來到東北黑龍江省伊春市的南叉鎮落了戶。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貧苦的生活鍛煉了周豐峻堅強的意志和強健的體格。他放學回家,幫父母做家務,照顧年幼的妹妹。每年假期都到地里幹活、割草,冬天撿煤渣,夏天挖菜根、拾麥穗,籌積學費。1956年,周豐峻在佳木斯市第一中學高中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水利系。學水利專業需要一個好身體,學習之餘,他特別喜歡鍛煉身體,擔任班級的體育委員、學習副班長,熱心為同學們服務。清華大學是各省、市高考"狀元薈萃",強手如林的最高學府,同學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老師和同學們都喜歡周豐峻這個農材來的純厚而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清華大學當時本科的學制是五年半,畢業前,他和班裡的同學到官廳水庫實驗場進行實習。1962年2月畢業時,他被分配到工程兵司令部科研部設計院,穿上了嶄新的軍裝,入伍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大漠獻青春
1963年,第三研究所成立,周豐峻第一批報到。第二年,他和研究所的戰友們開赴大西北,在大漠深處安營下寨,開始進行抗爆炸防護工程的研究。
周院士如教家珍,講述了當年艱苦奮戰的青春歲月。他回憶說,上世紀60年代初,正是國家三年自然災害經濟困難時期,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里,日夜溫差很大,夜晚睡在帳篷里經常被凍醒。沙漠裡常常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帳篷颳倒了,人被風吹得站立不穩,臉上被沙粒打得生疼,嘴唇乾裂,整天吃不上青菜。他和戰友們以共產黨員、革命軍人獻身國防的壯志豪情,披星戴月、風餐雨露、頂着風沙、冒着嚴寒酷暑,進行數據採集、計算、模擬、試驗等科學研究。軍事防護工程研究屬於國家軍事秘密,周豐峻和他的戰友雖然科研碩果纍纍,但數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甘當無名英雄。
刻苦攻關
流水年華,歲月如歌,西北戈壁灘上的蘑菇雲早已煙消雲散,當年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早已兩鬢染霜。根據中國國防工程的需要,周豐峻把研究目標集中在空氣衝擊波的荷載問題上。世界各國對空氣衝擊波荷載問題的研究都非常重視,作為這一重要研究課題的主要負責人,周豐峻深知肩上擔子的沉重。"只要戰爭的陰影一天不消失,我們的研究就得爭分奪秒。"他和課題組的戰友們沒有資料,就自己摸索,沒有設備,就自己研製,工夫不負苦心人,周豐峻和戰友們終於研製出一批爆炸模擬裝置。這些具有獨創性的裝置,可以模擬爆炸衝擊波在空氣中及地面的傳播,利用這些裝置,先後完成了多個項目的實驗,為空氣衝擊波荷載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和數據。周豐峻院士長期從事和主持防護工程領域的研究工作,對爆炸效應試驗、爆炸理論計算以及防護工程抗衝擊作用模擬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開創性的研究,對防護工程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跟蹤國際
周豐峻院士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學術造詣很深,但他從不滿足。他曾四次出國考察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密切關注、跟蹤國內外工程技術最新發展動態,不斷向更高、更深的研究領域探索、進取。他潛心於防護理論的研究和探討,尤其是對土釘支護技術理論研究有着新的貢獻。
土釘支護技術是他指導研製的軍民通用性較強的科研成果。這一技術最大限度的利用基坑邊坡的固有力學強度,將邊坡主體變為支護結構體系的一部分,改變了傳統支護結構懸壁受力的特點,充分發揮土體的自穩作用,特別是當邊坡出現大變形、大塌方等險情後,該技術對邊坡起到恢復和加固作用。這一軍民兼用的研究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在我國南方乃至全國的城市建設、鐵道和水利工程建設中推廣,先後在全國400多個大中型建築工程中得到應用,為國家節約大量資金,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無私奉獻
周豐峻196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總參工程兵科研三所研究實習員、主任、副所長,1985年8月至1993年12月任所長。兼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河南省力學學會理事長、中國激波與激波管學組副組長,工程結構安全防護專業組組長、中國空氣動力學學會理事、防護工程學學會理事、名譽理事及結構與建築專業委員會主任。
周豐峻院士先後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獎6項。在擔任副所長、所長十多年期間,他潛心組織和指導科研工作,全所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許多項。他與清華大學合作編寫的《基坑土釘支擴技術規程》已公開發行,在軍內外發表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專著2部,先後四次榮立三等功,1978年被評為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9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隨着現代高科技戰爭的發展,武器裝備打擊精度和殺傷力不斷提高,如何給熱愛和平的人民鑄造一道堅不可摧的防護盾牌,是周豐峻院士一生追求的目標。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防護工程研究上。
周豐峻院士目前正進行20米以上大跨度的空間網架結構建築工程的研究。這種結構的建築主要用於臨時或永久性的大跨度結構上,設計採用目前最先進的碳60納米結構形式,屬於組合多面體的球形空間網結構。目前,周豐峻院士還受中國工程院的委託,正在主持公共安全重大課題的研究工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