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吳育(1004~1058年),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人。禮部侍郎吳待問長子,宋代參知政事。死葬新鄭。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吳育少時奇穎博學,進士考試獲禮部第一,考中甲科。「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宋史《蘇軾傳》)。歷任臨安、諸暨、襄城三縣知縣。又任大理寺丞、著作郎,舉賢良方正,任蘇州通判。他足智多謀,直言善諫,能以政治道義、君臣行為為準則引導皇帝,對穩定政局、安定邊防起到積極作用。

吳育
吳育
出生 1004
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
逝世 1058


目錄

生平

吳育少時奇穎博學,進士考試獲禮部第一,考中甲科。「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宋史《蘇軾傳》)。歷任臨安、諸暨襄城三縣知縣。又任大理寺丞、著作郎,舉賢良方正,任蘇州通判。他足智多謀,直言善諫,能以政治道義、君臣行為為準則引導皇帝,對穩定政局、安定邊防起到積極作用。

足智多謀

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朝中大臣多數主張出兵討伐,對元昊估計不足,認為很快就可平服。吳育卻持反對意見說:「元昊剽悍多詐,封平西王後反覆無常,今己稱帝,自己降削實難,不如援用國初江南錢俶故事,稍易名稱加封而安撫之。」仁宗不用他的計策,命令任福、葛懷敏相繼討伐,都以失敗告終。最後封元昊為夏國主,吳育加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升翰林學士、累官禮部郎中。契丹國侵略元昊,元昊請求援助,契丹派人請求,不要接納元昊,朝廷不知如何回答。吳育上書獻策:「今二敵相鬥,當坐收漁利。如果急於接納元昊內附,契丹向我們興兵問罪,朝廷得不到元昊毫髮相助。應該使人勸諭元昊,與契丹和好如故,然後答應他內附。並告訴契丹,已經命令元昊轅門謝罪,否則,應當討伐。如此雙方都不能加罪我國。」皇帝欣然答應。這樣一來,北宋邊疆出現暫時的安定局面。

剛直不阿

吳育任開封府知府,不長時間,便揭發大奸吏一人,流放嶺外,一府震驚。又偵察獲得大盜,繳獲贓款一萬九千緡,定罪後有不少人為他們翻案。皇帝特派官吏監察審問,依法處死,京城治安好轉。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停了幾個月,改任參知政事。當時山東盜賊作亂,仁宗派人巡視回來說:「盜不足慮。兗州杜衍、鄆州富弼深受百姓愛戴,倒是可憂慮的。」仁宗就想把二人調往淮南。吳育勸諫道:「盜賊固不足慮,但小人乘機陷害大臣,卻是防不勝防,勢不可擋。」仁宗聽後,打消了調離二人的想法。宰相的兒子向綬觸犯國家法律,懷疑是通判江中立揭發了他,便將中立下獄,中立自縊而死。案發後有大臣向上說情,要從輕發落。吳育說:「不殺向綬,無法向天下人交代。」結果免死,流放到南方。吳育在遇事時敢說真話,與宰相賈昌朝在皇帝面前多次辯論,爭論激烈,朝中大臣驚恐失色。吳育仍不停止增論,並向皇上請求:「臣所以辯論,這是臣的職責所在;如果認為臣不稱職,希望免了臣的職務。」皇上仍讓吳育擔任樞密副使。皇上對大臣說:「吳育剛正可用,但嫉惡太過了。」有一天,吳育在宮中侍讀,皇上勸他說:「臣下毀譽,多出愛憎,愛卿應當謹慎。」 吳育說:「了解人的言語,不如觀察他的行動。聖主的行為,就像日月的光明。提升一個人,要使人都知道他的善舉;貶斥一個人,要使人都了解他的惡行。那麼,陰邪就不能侵害,公正就可以樹立,這是所有王者的行為準則。」

晚年

吳育晚年,帶病上朝辦事,嘉祐三年(1058年)四月死去,享年55歲。贈吏部尚書、諡「正肅」,賜葬新鄭崇義鄉朝村(今辛店鎮趙老莊),歐陽修為他撰寫墓志銘

吳育忠誠幹練,仗義執言。晚年在西京宋庠作詩唱酬,追敘裴度白居易遣事數百篇,有文集五十卷。

宋史列傳五十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