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敏
呂敏[1]
[2]
[3]核物理學家。1931年4月生於江蘇丹陽。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解放軍總裝備部武器裝備論證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任基地研究所副所長、基地科技委主任。
從事軍備控制的科學技術等研究。早期曾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稱原子能研究所)從事基礎研究。1959年起在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2年回國,奉調從事國防科技研究,長期在新疆核試驗基地工作。多次參加我國核試驗,在核試驗的物理診斷領域中長期從事系統的、開創性的工作,為提高我國核試驗物理診斷水平,建立較完善的診斷體系作出了貢獻。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
呂敏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931年4月 |
國籍 | 中國 |
籍貫 | 江蘇丹陽 |
民族 | 漢 |
母校 | 浙江大學物理系 |
職業 | 核物理學家 |
目錄
教育背景
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
工作經歷
- 1952年,呂敏從浙江大學物理系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現高能所)。
- 1959年,赴前蘇聯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
- 1962年,回國後被調到國防科委。先後擔任過研究室副主任、科技處副處長、研究所副所長、基地科技委主任等職務。
- 1987年,調回北京,在國防科工委系統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抗輻射加固技術和軍備控制的科學技術等研究工作。
- 1988年起擔任抗輻射加固技術專業組組長。
- 1990年起當選為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
-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1957年考上王淦昌老師的研究生,因王老師到前蘇聯聯合所工作,改由張文裕先生指導,後來張先生和呂敏本人相繼去了前蘇聯聯合所工作,研究生的事不了了之。 1961年中蘇關係破裂,回國參加我國自力更生髮展核武器的事業。
- 1962年回國後,呂敏調到國防科委,參加核試驗基地研究所的籌建工作,並開始第一次核試驗的準備。在
- 1986年呂敏患重病到北京醫治,病癒後留北京工作,在國防科工委系統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員。
研究方向及領域
主要從事量子場論和基本粒子物理理論的研究。
科研成果
通過分析標準模型與相關實驗結果,和合作者確定了物理學基本常數弱電混合角和基本粒子頂夸克的質量上限,奠定了精確檢驗標準模型與探索新物理的基礎,同時發現弱強電三種耦合常數在超對稱框架下得到統一;證明標準模型中三種重整化方案的等同性,為檢驗量子規範場論提供了自洽的基礎,並與合作者提出了系統分析高精度實驗的理論方法;給出的標準模型二階重整化群方程,被應用於希格斯粒子性質與真空穩定性研究;提出並證明量子色動力學和超對稱規範場論的散射振幅遞推關係,將遞推關係應用於現實物理理論。
在標準模型與弱電實驗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粒子物理學近25年來的重要進展之一。通過分析標準模型與相關實驗結果,他確定了物理學基本常數弱電混合角和基本粒子頂夸克的質量上限,奠定了精確檢驗標準模型與探索新物理的基礎,並為費米實驗室發現頂夸克提供了理論準備。發現強弱電三種耦合常數在超對稱框架下的統一,這被認為是支持超對稱統一場論的重要證據之一。
他系統研究了一般非阿貝爾規範場準確到二階的重整化群方程,並將之應用於標準模型。這些結果已成為標準模型精確計算的重要檢驗基準。自2012年發現希格斯粒子以來,它們被廣泛應用於希格斯粒子質量與真空穩定性分析。
他提出並證明超對稱規範場論和量子色動力學的散射振幅遞推關係,將遞推關係應用於現實物理理論,為高效計算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標準模型背景提供了新途徑。他將微擾量子色動力學應用於繆子反常磁矩分析,進而強化了理論對希格斯粒子質量的限制。
主要獎項及榮譽
- 在試驗基地期間,主要從事核試驗的物理診斷測量工作,曾先後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五項、 特等獎一項;
-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先進科技工作者獎;曾立二等功兩次。
- 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學術成就及著作
呂敏到前蘇聯聯合所後,先在高能實驗室、中能實驗室進行基本粒子的實驗工作,以後轉到中子實驗室從事脈衝反應堆的實驗研究,測量脈衝反應堆脈衝功率統計起伏現象並研究了它們與功率的關係。研究工作的成果發表在水翻睡和ATOM H明9HEPlTIgl雜誌上。 50年代呂敏在王淦昌、張文裕、蕭健先生指導下,利用宇宙線研究奇異粒子和高能核作用,先後兩次到雲南東北山區海拔3200米的「落雪」高山實驗室工作,持續約兩年,利用多板雲霧室,收集高能核作用和奇異粒子的事例。獲得了幾萬對雲霧室照片,帶回北京進行判讀、分析。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科學》 、 《物理學報》等刊物上。這項研究工作是當年國內惟一有條件進行的基本粒子實驗工作,後來與其他同志的工作一起獲得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第一次核試驗中,他具體負責測量核鏈式反應動力學參數,呂敏提出測量的物理方案,帶領了一批比他更年輕、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同志們,在沒有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的條件下,積極籌備反應動力學測量所需要的測量和標定的設備。在許多單位大力幫助下,終於按時完成了準備工作,現場測試成功,為理論設計部門提供了第一枚原子彈的實測數據。此後,不斷改進儀器設備的性能,在幾十次核試驗中,提供了大量的鏈式反應動力學重要的實測數據。隨着我國核武器水平的提高,核裝置爆炸涉及的物理過程增加,其中聚變核反應起重要作用,這就要求在每次核試驗中取得更多的實測數據,用以檢查理論設計和計算的可靠性。同時我國的核試驗已轉到地下進行,核試驗面臨新的挑戰,在這樣的條件下,呂敏先後提出多項實時物理診斷測量項目及測量的基本物理方案,並指導年輕同志們加以實現。這些項目包括用飛行時間方法測量中子能譜從而獲得聚變反應溫度;通過針孔照相獲得聚變反應區的形狀和尺寸;利用電子對反應產生的正電子測量聚變反應的高能7射線;利用光纖陣列測量空間不同位置的溫度參數等等。為了使每次豎井方式的地下核試驗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測數據,呂敏提出採用多測量項目鋼架組合的核試驗方案,並促進其實現,使豎井核試驗中能夠順利地同時進行多項目物理測量,為每次核武器試驗都獲得豐富的數據創造了條件。所有這些工作都取得了成功,使我國核試驗水平大大提高,能夠與美俄的核試驗相比,為我國核武器發展做出了貢獻。為此呂敏曾多次獲得國家級獎勵。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
呂敏院士:科學院東區生活回憶 大風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