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呂志濤(1937年11月4日-2017年1月11日),浙江省新昌縣人。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結構工程專家。是中國預應力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呂志濤

1961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1965年6月東南大學結構工程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從事土木建築結構工程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和工程實踐。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呂志濤完善了混凝土結構計算理論,如:提出了兩類斜裂縫理論,建立了鋼筋混凝土雙向偏拉構件計算及抗剪設計、預應力損失計算方法,並列入設計規範。提出了預應力結構抗震設計、裂縫控制和超靜定預應力結構計算方法,為推廣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發展了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包括高層大跨結構、轉換層結構和巨型結構體系等。

目錄

人物經歷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呂志濤生於浙江省新昌縣澄潭鎮一個貧困小山村,他沒少過苦日子,家裡時常只能以糠麩度日,他虛歲10歲時體重只有30斤。

呂志濤7歲那年,儘管家裡一貧如洗,父親還是把他送進了學堂,後又升入新昌中學

1956年,呂志濤考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5年後又被選拔為研究生進一步深造,那一年還是南京工學院首次招收研究生。

1961年夏從南京工學院(現名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五年制)畢業後,繼續在校當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1965年夏,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從事混凝土結構的科研和教學工作。

1986年6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可以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導師;同月,被審批為東南大學教學。同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世紀80年代末期,呂志濤修建南京電視塔時,他用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的案例類比,確認方案成立。除了介紹其空間結構、受力性能、預應力設計和施工外,呂志濤還提出必須在他們方案的基礎上,配預應力鋼筋並加設橫樑,以提高抗風、抗裂能力。[1]

1994年12月22日,呂志濤出席被稱為亞洲第一的「國門工程」首都北京西客站,舉行隆重的主站房結構工程封頂儀式。

1996年,作為同類橋樑的帕勞共和國K-B橋就由於主跨長期下撓、開裂而轟然倒塌。呂志濤帶領團隊課題組研討,着重解決由於材料長期收縮徐變導致高強混凝土開裂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材料、構件、結構三層次實驗方法,並在江蘇儀征建立了大型實驗基地。

1997年,呂志濤以其在預應力領域的突出貢獻,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22日,呂志濤回母校浙江省新昌中學參加81周年校慶日,並設立「新昌中學呂志濤院士獎學金」。次日,呂志濤為母校浙江澄潭中學捐贈人民幣伍萬元設立「英才獎學金」。同年回到家鄉看望已經年邁的數學老師。

2008年,呂志濤團隊通過預應力的技術很好地解決了前中國最大的體育場——南京奧體中心的建築方要求的不設縫問題。

2012年,呂志濤領銜申報的東南大學「國家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國家科學技術部正式批准建設。[2]

2017年1月11日19時45分,呂志濤院士在南京逝世,享年80歲。

2017年2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東南大學呂志濤院士2016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呂志濤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多項(其中國家獎4項),發表論文200餘篇,著作9本(其中一本獲全國第三屆「三個一百」創新獎)。

人物著作

呂志濤編有《混凝土結構學》、《現代預應力混凝土工程實踐與研究》(合編)等。譯有《現代預應力混凝土設計》、《後張預應力混凝土手冊》(合譯)等。

科學研究

呂志濤完善了混凝土結構計算理論,如:提出了兩類斜裂縫理論,建立了鋼筋混凝土雙向偏拉構件計算及抗剪設計、預應力損失計算方法,並列入設計規範。提出了預應力結構抗震設計、裂縫控制和超靜定預應力結構計算方法,為推廣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發展了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包括高層大跨結構、轉換層結構和巨型結構體系等。

人才培養

截至2015年,呂志濤先後培養了12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和10多名訪問學者。

他帶過的學生夏祖明是世界預應力公司VSL(全球最大預應力產品製造公司之一)美國區技術負責人、美國ACI-ASCE預應力委員會委員;學生戴雅萍蘇州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而同濟大學薛偉辰,長江學者、哈爾濱工業大學鄭文忠,浙江大學趙羽習等均成為所在高校預應力學科的帶頭人或骨幹;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的馮大斌、中冶建築研究院的曾濱是全國兩大預應力學會的主要負責人;學生孟少平馮健劉釗吳京等,都是東南大學預應力團隊的主要人員。[3]

社會任職

呂志濤擔任東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官網2009年公布信息)

個人榮譽

1986年以來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優秀中青年土木工程科技工作者」、「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研究生教師」、「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南京首屆十大科技之星」、「何梁何利基金科技獎」、「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和獎勵。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2015年1月9日,呂志濤院士領銜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5年4月,在2015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被表彰為「全國先進工作者」。[4]

人物評價

在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呂志濤院士完善了中國混泥土計算理論,發展了預應力混泥土結構體系等,承擔過北京西客站主站房、珠海海關聯檢大樓、南京電視塔等工程的設計任務,從中突破了多項技術難關,為中國混泥土及預應力混泥土結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工作勤奮,卓有成效,富於創新,十分重視人才培養。

呂志濤院士為人正直,治學嚴謹,先後被西南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河海大學、江蘇大學等十多所高校聘為名譽教授或兼職教授。(中國鐵路工程建設網評)[5]

自1958年以來,呂志濤院士及其團隊圍繞預應力的創新研究和應用,在各個時期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其成果凝結為18部國家規範與標準,構建起中國預應力工程領域的技術理論標準體系,並於2014年榮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南京奧體平台、南京電視塔(318.5米)、牛首山佛頂宮、蘇通大橋(建成時世界第一)、南京四橋(建成時世界第三)、北京西客站、新廣州站、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等,無一不體現呂院士及其團隊的汗水與貢獻。與此同時,呂院士發展和完善了混凝土結構的理論體系,在混凝土的眾多核心研究領域都取得了重要理論突破,1963年在國際上最早提出了兩類斜裂縫理論及其計算方法,寫入混凝土規範後沿用至今。從上世紀末起,呂院士率領團隊在建築工業化領域歷經17年的吸收、再創新,完成中國首部技術規程、組建首個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獲得國家重點專項支持,使得江蘇省在國家的建築工業化推進過程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呂院士在專注技術的同時,培養了包括國內各著名高校預應力學科帶頭人、國際國內學術機構負責人、全球著名預應力企業技術領袖在內的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呂院士生前還長期擔任江蘇省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為江蘇省土木事業的發展躬耕力行,做出了巨大貢獻。(東南大學官網)

呂志濤院士畢生致力於中國土木工程教育和科技事業。他努力踐行黨的教育方針,教書育人五十餘載。他學識淵博、為人謙遜、勤懇踏實、任勞任怨,是一位德才雙馨的教育家,深受學生的愛戴。他親自指導了博士、碩士130餘名,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技術人才。他始終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建設需要開展研究,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在國際上最早提出兩類斜裂縫理論,建立了國際領先的鋼筋混凝土雙向斜拉計算和抗剪設計方法,完善了混凝土結構理論,發展了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體系和設計方法,組建了國家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中國預應力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學術領軍人物之一。他為北京西客站、南京電視塔等上百項國家重點工程做了預應力結構設計或提供技術支持。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餘項,其中他牽頭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為中國土木工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呂志濤院士用不平凡的一生傾力教學與研究,他愛國敬業、為人師表、仁愛寬厚、堅韌執着,長期忍受病痛忘我工作,住院期間仍關心學科的建設和學校的發展。具有崇高的科學精神和人格魅力,是中國科技界的楷模和學習的榜樣。

呂志濤院士的逝世是中國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工程院的重大損失。他的業績和精神將永遠銘刻於中國重大工程史冊。(中國工程院官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