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餅
可樂餅[1],又稱zh-hans:吉樂餅;zh-hk:可樂餅;zh-tw:吉樂餅),是一種起源於十六世紀法國的油炸食物,後來流傳並流行於世界各地(尤其日本)。作法為將馬鈴薯煮軟弄成泥狀,並將各樣配料混合後,揉成圓餅狀沾上少許麵粉後刷上蛋汁,再裹上麵包糠以油炸烹調。配料可以有多種樣式,如絞肉、螃蟹肉、海鮮、洋蔥、蔬菜、咖哩等。
目錄
起源
此種炸餅類菜式起源自法國菜,意思是形容咬下酥脆的食物時,齒間所發出的聲音,這一個詞貼切的符合可樂餅外皮是由麵包粉包著馬鈴薯泥,下鍋炸成金黃酥脆的口感。 法國的炸肉餅是魚肉、雞肉的絞肉等混合的油炸物,然而也有看過搗碎馬鈴薯並裹上麵包粉的油炸物的。
可樂餅最早的記載是1661年法皇路易十四御廚所手寫的食譜,內餡以以松露、牛羊內臟及奶油芝士搗碎混合製作,再以麵包糠及馬鈴薯包起炸成。隨著波旁王朝於法國大革命倒台,可樂餅與其他所有法式宮廷菜成進入平民餐桌。隨著法國美食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可樂餅也順理成章地傳到了歐陸各地,例如荷蘭也有叫作「kroket」的料理,不只有用白汁、亦有用馬鈴薯。
日本於明治維新期間大行西化,可樂餅作為西菜的一種從歐洲傳入日本,當時傳入的可樂餅口味是奶油風味的可樂餅,到了大正時期和豬排、咖哩並稱日本三大洋食,豐富了日式料理的內涵,也逐漸發展出各種口味。
因此,當可樂餅透過日本飲食文化的擴展而傳入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亞洲地區時,常被誤以為是正統的日式料理而不知其發展自歐洲的起源。
各國變體
荷蘭
在荷蘭有可以吃到可樂餅,荷蘭文的可樂餅寫成「kroket」,是法文croquette 的荷式拼法。在荷蘭的飲食文化中,荷蘭人熱愛油炸食物,除了他們常吃的薯條外,可樂餅也是他們所喜愛的食物;荷式風味除了在荷蘭路邊的店家可看見外,超市也有賣。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荷蘭有路邊的自動點心販賣機裡面也有這個選項。
甚至荷蘭的麥當勞也有販賣稱作McKroket可樂餅漢堡,而荷蘭的可樂餅在外觀上,與日本、台灣的可樂餅形狀不同,荷蘭的可樂餅在外觀形狀上有甚多種類,自動販賣機所賣的可樂餅大多為長條圓柱型,以方便拿取。
在烹飪方面,荷蘭對於可樂餅中的餡料是隨意加入的,包括冰箱剩下的食材,例如剩下的燉牛肉、魚片、起司等。其中最經典的牛肉可樂餅(rundervleeskroket)是由燉牛肉與奶油白醬製成的,還有很受荷蘭人歡迎的爆漿起司可樂餅(kaassouffle)。
荷蘭人的可樂餅也會加入當季的食材,例如蝦可樂餅和蘆筍可樂餅,最特別的是在荷蘭可以吃到印尼炒飯可樂餅與炒麵可樂餅,酥脆的麵衣裡面包裹著貨真價實的麵與飯,這或許可能是印尼曾經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飲食文化也深受印尼料理所影響。
在荷蘭,平時人們也吃炒飯炒麵料理,所以印尼炒飯可樂餅與炒麵可樂餅也許就是荷蘭人將法國和印尼料理結合,而產生的當地獨有的可樂餅風味。此外荷蘭人除了單獨食用外,還有搭配吐司一起吃:將壓平的可樂餅在平均對切的吐司上抹開,再抹上黃芥末醬。
西班牙
在西班牙是一種常見的家常食物,也是常見的下酒小菜 tapas,西班牙文的可樂餅寫成「croquetas」,但是,不是用馬鈴薯做的,西班牙是用白醬再加入其他餡料而成,餡料可以是雞肉、火腿肉、墨魚跟墨魚汁、鱈魚 ....。
義大利
可樂餅在義大利文中稱為「Crocchette」。義大利人主食為米飯,常將米飯調味入味,但是食用方式很特別,他們將米飯和可樂餅結合,製作成米飯可樂餅,外型與荷蘭很像,但義式可樂餅形狀比較短,也比較圓。
日本
從大正時代起,可樂餅開始成為是常見的家庭料理,之後甚至在肉店都有販售,最早的紀錄在昭和二年(1927年)銀座肉店Choshi首創兼賣可樂餅,所以現在日本街上的肉店、超市、可樂餅專賣店都有販售。在日本,可以做為配菜,咖哩可樂餅飯,可樂餅式配菜與咖哩飯一起食用,也可以像三明治一樣被夾入兩片麵包中間一起食用,甚至可搭配自製的醬汁或醬油食用。
在料理方面,會用馬鈴薯泥,加入炒過的洋蔥和肉末,捏成圓柱狀再進行煎炸,在食材的選用上日本北海道的男爵馬鈴薯是很好的食材,容易煮溶,適合用來製作。日本常見的口味有牛肉可樂餅、咖哩可樂餅、蔬菜可樂餅、南瓜可樂餅。
參考文獻
- ↑ 更酥脆、不怕鬆散!日式可樂餅的美味秘訣是「牛奶」,自由時報,2019/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