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代皇帝喜歡喝的茶介紹

古代皇帝喝茶

來自網絡的圖片

古代皇帝喜歡喝的茶介紹中國歷代皇帝中好茶者眾,有的嗜茶如命,有的玩茶如痴,有的為茶寫詩作賦,有的為茶著書立說,有的為貢茶者加官晉爵。然而,不同的皇帝喜歡的茶品不同,喝茶的方式也不同,甚至於,專供皇帝享用的茶有個專門的名字——「貢茶」。那麼,愛飲茶的皇帝究竟喜歡喝什麼茶呢,是否跟你口味相似?下面一起來看看吧![1]

目錄

唐代宗李豫:最愛顧渚紫筍

顧渚紫筍早在唐代便被茶聖陸羽論為「茶中第一」——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

顧渚紫筍在唐「廣德」年間正式成為貢茶。因紫筍茶的品質優良,還被朝廷選為祭祀宗廟用茶。當時的皇室規定,紫筍貢茶分五等,第一批茶必須確保"清明"前抵達長安,以祭祀宗廟。而這第一批進貢的茶就被稱為"急程茶"。

公元770年,唐代宗李豫在浙江長興顧渚山專門設立了官焙(專門采造宮廷用茶的生產基地),專門把控茶葉的生產,責成湖州、常州兩州刺史督造貢茶並負責進貢,這是第一座專為皇室製作貢茶的場所。

唐玄宗李隆基:最愛蒙頂山茶

蒙頂茶來自於四川蒙山,據《四川通志》載,自西漢名山普惠妙濟大師吳理真手植七株茶樹於蒙山之顛,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

除了那句著名的「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再加上有記錄可查自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入貢皇室,蒙頂茶發展進入黃金期並從此名播神州。

蒙頂茶據說茶葉鮮葉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每斤鮮葉約有八千至一萬個芽頭,外型整齊,形狀扁直,色澤偏黃,香氣清純,湯色黃亮,滋味甘醇,葉底嫩勻。正是「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的真實寫照。

白居易的「琴里知聞唯綠水,茶中故舊是蒙山」,對蒙山茶給予了很高評價。《四川通志》說:「自唐朝列為貢茶,建立御茶園」。蒙頂茶自唐以來,一千多年中歲歲進貢,年年送京,直至民國除舊革新。

宋徽宗:龍鳳團餅

到了宋朝,飲茶之風更為盛行,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就嗜好飲茶,最有名的要數宋徽宗趙佶。用「嗜茶如命」來形容他對茶的喜愛怕是最合適不過的。

他於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撰寫了一部茶葉專著——《茶論》,後人稱之為《大觀茶論》。作為皇帝,御筆作茶書,在我國歷代皇帝中也是僅有的一個。

大觀茶論》里說:「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

宋代是北苑貢茶為鼎盛的時期,據趙汝礪《北苑別錄》記載,北苑官焙共有茶園四十六所,占地三十餘里。

為了取悅上層,負責御茶園的官員們可謂是煞費苦心,命令茶農開創了批批精製絕倫的貢茶,其中以「龍鳳團茶」(因茶餅上印有龍鳳形的紋飾)最為聞名。

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載:「其品精絕謂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更有龍團勝雪——取茶芽中最嫩的一芽做成團茶,其奢靡程度可見一斑。

龍鳳團茶,始於南唐,盛於宋元,止於明初,四百多年間,它一直作為國內「貢茶」中的上品,專供皇家享用。

清康熙帝玄燁:最愛碧螺春

碧螺春,當地民間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嚇煞人香」。相傳有一尼姑上山遊春,順手摘了幾片茶葉,泡茶後奇香撲鼻,脫口而道「香得嚇煞人」,由此,當地人便將此茶叫「嚇煞人香」。「嚇煞人香」是蘇州方言,意思是香氣異常濃郁。

康熙游太湖時,江蘇巡撫宋犖便適時進獻「嚇煞人香」。康熙帝被此茶清香驚襲,便問此茶何名。宋犖奏:「此茶產於洞庭東山碧螺峰,百姓稱之為嚇煞人香」。

康熙遂言:「茶是佳品,但名稱卻不登大雅之堂。朕以為,此茶即出自碧螺峰,茶又捲曲似螺,就名為碧螺春吧!」

清雍正帝胤禛:最愛普洱茶

普洱茶作為貢茶達到鼎盛在清朝。雍正年間,雲南普洱茶正式寫入朝廷貢茶案冊。

雍正是個工作狂,在位13年,平均每天睡眠不超過4小時。雲貴總督鄂爾泰知道雍正總是深夜還在批文,因此常進貢普洱茶,深得雍正歡心。

雍正十年,即公元1732年,鄂爾泰在滇設茶葉局,統管雲南茶葉貿易。鄂爾泰勒令雲南各茶山茶園頂級普洱茶由國家統一收購,挑選一流制茶師手工精製,並親自督辦,在貢茶上印《鄂爾泰》私寶,進貢朝廷,正式列入《貢茶案冊》。

有鄂爾泰印的頂級普洱茶,不但深受雍正皇帝喜愛,「譽滿京城」;更成為大清帝國贈送給各國皇室的邦交國禮,深受歐美皇宮貴族的喜愛,在歐美有「東方瑰寶」、「美容茶」、「修體茶」的美譽。

清乾隆帝弘曆:最愛龍井茶

乾隆多次南巡,有四次到西湖茶區,並為龍井茶作了四首詩。

乾隆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去天竺觀看了茶葉的採制,作了《觀採茶作歌》詩。詩中對炒茶的「火功」作了很詳細的描述,其中「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地爐文火徐徐添,乾釜柔風旋旋炒,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幾句,十分貼切準確。

到了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他第二次來到杭州,在雲棲,他又作《觀採茶作歌》詩一首,對茶農的艱辛有較多的關注。

5年以後,第三次南巡,來到了龍井,在品嘗了龍井泉水烹煎的龍井茶後,欣然成詩一首,名為《坐龍井上烹茶偶成》。

品嘗龍井之茶後,乾隆意猶未盡,時隔3年,即第四次南巡時,他又來到龍井,再次品飲香茗,並又一次留下了他的詩作《再游龍井》。

另外,相傳乾隆在品飲獅子峰胡公廟前的龍井後,對其香醇的滋味讚不絕口,封廟前十八棵茶樹為「御茶」。這一遺地至今尚存,已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晚年乾隆退位後仍對茶保有獨特的喜愛,在北海鏡清齋內專設「焙茶塢」。[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