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码理论
双码理论,又称为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 DCT),是一种认知理论 ,由西安大略大学的艾伦·白斐欧(Allan Paivio)于1971年提出。白斐欧在发展该理论的过程中使用了“形成心像有助于学习”的想法。根据白斐欧的说法,人们可以透过两种方式“语文联想”和“视觉心像”进一步拓展所学的内容。双码理论假设,视觉资讯(visual information)和语文资讯(verbal information)皆为表征资讯的方式[1]。这两种表征方式在处理上有所不同,并沿着不同的心灵通道来处理,从而为每个通道中所处理的资讯创造独自的表征。与这些表征相对应的心理代码被用于组织输入资讯,使其得以操作、储存和提取,以供后续使用。在回忆资讯时,人们会同时使用视觉代码和语文代码。例如,假设一个人将刺激的概念“狗”储存为狗的单词和狗的图像。当要求此人对刺激进行回忆时,此人可以分别回忆单词或图像,也可以同时回忆两者。如果回想起这个词,那么狗的图像就不会丢失,并且仍可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提取。对于刺激的编码,与仅以一种方式编码相比,以两种不同方式来编码的能力提高了记住该项目的机会。
双码理论的局限性一直存在着争议。双码理论并未考虑到“单词和图像以外的其他事物”介导认知的可能性。也尚未进行足够的研究来确定单词和图像是否是我们记住物品的唯一方式,如果发现到另一种形式的代码,这个理论将无法确保其有效性。另一个局限性在于,双码理论只适用于要求人们集中精力识别概念如何相关的测试。如果无法在单词和图像之间建立关联,那么在往后的某个时间点要记住和回忆这个单词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尽管这限制了双码理论的有效性,但双码理论在多数情况下仍然有效,并且可用于改善记忆。
目录
代码类型
类比代码用于在心灵中表征图像[2]。类比代码保留了所表征事物的主要知觉特征,因此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图像与物理刺激高度相似。对于我们在环境中所观察到的物理刺激(例如树木和河流),它们是近乎精确的表征。
符号代码用于形成单词的心理表征。它们以概念的方式表征著某些事物,有时不是知觉表征,而是任意表征,类似于手表可能以数字形式的表征来显示时间资讯。符号代码会以任意的符号形式(例如单词和单词组合)在我们的脑海中表征资讯,借此表示一些想法。每个符号(x, y, 1, 2,等等)能够任意地表征它本身以外的其他事物。例如,字母x通常用于表征字母的第24个字母“x”的概念。它可以用来表征数学中的变量x,也可以用来表征方程式中的乘法符号。因为我们任意指定了一个更深层的概念给“x”,像乘法这样的概念才能够以“x”符号来表征。只有当我们以它来表征这个更深层的概念时,字母“x”才会带有这种含义。
视频
双码理论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双重编码理论及其传播学应用,新浪博客,2015-07-15
- ↑ 科学教学法:类比(5)—对于理解而言,术语有碍、类比更有效! ,搜狐,20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