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友情勝醇酒,不飲人自醉(李承奎)

友情勝醇酒,不飲人自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友情勝醇酒,不飲人自醉》中國當代作家李承奎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友情勝醇酒,不飲人自醉

拜讀陳建新教授的《難忘的酒事》,饒存餘興。作者娓娓敘述自己的酒路歷程,由不酒,到嗜酒,再到厭酒,最後又樂酒。酒事曲折,引人入勝。

或許由於家風傳承,作者少「不善飲」,一家「五個大男人」,「一年喝不了兩口酒」;或許循於教授風範作者「少於應酬,與酒無緣」,曾經對自己「約法三章」:「多讀書,少喝酒,不打牌,干實事。」對身邊的年輕人,也曾警示以喝酒的三大壞處:「一誤工作,二傷身體,三損形象」。何等良好的生活素養,何等的風清氣正!

然而,隨着自己地位的升遷,變成了「學術官僚」,要走出「象牙之塔」,和社會進行廣泛聯繫,這時不得不以喝酒作為「潤滑劑」來疏通關係,開展工作,於是「開戒喝酒」。華堂廣廈,玉液珍饈,作者「出席過不少酒宴,喝過不少名酒」,結交了不少關係人和朋友。有樂趣,然而也有苦趣,久之,竟心生厭氣。自己「酒桌上幾次倒下,甚至被送進醫院輸液」的苦衷,酒友酩酊大醉,醜態百出的情景,促使作者特意囑人寫了一篇《醉酒百態》文,藉以諷諫嗜酒人。

後來,當作者從領導崗位離任時,面對自己的部屬不禁自嘲道:「對不起大家!這些年大家的書讀多了,我的書讀少了;大家的酒喝少了,我的酒喝多了。」言談中,流露了對酒的厭倦及對嗜酒的自責和愧疚。從此,「飯局減少,酒也喝得少了」,作者感到「清閒自在」!

寫到這裡,作者筆鋒一轉,又生波瀾,提起了兩件酒事,雖屬「平常」「小事」,但卻令人「難忘」。

一是去武漢看望當年的老書記,淺酌對飲;二是到上海看望當年的系主任,開懷暢飲。這兩次酒事所以「難忘」,一是酒中寄寓着曾經與兩位領導親密共事的朋友情,二是表達了兩位領導當年對自己欣賞和栽培的感恩情。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念舊,並非同輩之間的哥們情義,而是年齡相差竟20有餘的忘年交情,老少相親相敬,殊稱人間美談;作者感恩,不是在兩位領導當政之際,而是在他們早已解甲賦閒之時,沒有絲毫的利益驅動,一片冰心存酒中;而且,這兩次酒事,不是花天酒地,公款消費;老書記拿出的是女婿孝敬的珍藏的半斤裝「五糧液」,親自下廚炒的一碟有點焦糊的花生米,作者感到「這是再簡陋不過的酒席」,但卻有着「最高的'含情量』」;看望系主任,作者特約武漢的老書記和當年系主任培養的一位研究生,千里迢迢,來到上海。赴酒樓,主賓爭請,午餐作者埋單。系主任拿出一支珍藏30多年的「郎酒」,未讓動用;作者將自己從廣州攜來的兩支名酒,一支相贈,另一支共享,大家觥籌交錯,一飲而盡。晚餐,研究生埋單,一瓶兩斤裝的「茅台」,「四個人把酒瓶喝得底朝天。」 何其熱烈,何其開懷,何等快樂!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師生情,忘年情,純情盡沉美酒中,「酒不醉人人自醉」,這樣的兩件酒事,叫人怎能忘懷?相比之下,過去的那一切酒宴自然都成了「過眼煙雲」!作者借難忘的兩件酒事,抒寫了對純真友情的無比珍視和深切懷念

作者善用對比和反襯,波浪迭起,引人入勝。前文「不酒」與「嗜酒」為一波,構成對比;「嗜酒」與「厭酒」為二波,構成對比;「厭酒」與「樂酒」為三波,對比尤為強烈。而寫「不酒」、「嗜酒」和「厭酒」都是為了反襯最後的「樂酒」。文脈清晰,構思恰當,很好地表現了作者的旨趣。

作者寫散文頗講究修辭,文筆生動詼諧,讀起來輕鬆愉悅。譬如:

一家「五個大男人」,「一年喝不了兩口酒」。「五個」與「兩口」對比,誇張得可以,令人忍俊不禁。

「後來陰差陽錯,我也成了'學術官僚』,位居廳職。」用語詼諧,流露出對功名的不屑。

「我在這個位置上七、八年,離任時對部下們笑言:對不起大家!這些年大家的書讀多了,我的書讀少了;大家的酒喝少了,我的酒喝多了。」「讀書」與「喝酒」對比,「多」與「少」對比,「我」與「大家」對比,兩個排句,有褒有貶,亦莊亦諧,表現作者既自責又豁達個性特點。至於為教授畫像的一段文字,白描淡寫,窮形盡相,令人捧腹,顯示了幽默的諷刺力。

( 2013年9月28日)[1]

作者簡介

李承奎,男(1938.6.~2022.6.),湖北宜昌枝江人,1962年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宜昌夷陵中學特級語文教師,後受聘於廣州多所中學任教,被聘為「全國語文教學本體改革研究中心理事」、「香港國際教育交流中心高級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