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叉尾太陽鳥
Fork-tailed Sunbird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flickr
57Andrew 拍攝

基本資料

學名     Aethopyga christinae

目/科/屬  雀形/太陽鳥/太陽鳥

遷徏狀態   留鳥/金門

普遍性    不普遍

體長/體重  8-10cm/5-6g

別名:燕尾太陽鳥,一種體型非常小而纖弱的鳥,雌雄相異。

虹膜褐色。腳暗褐色。嘴黑色或帶褐色,長細尖下彎,舌呈管狀,用來吸取花蜜,又被稱為「亞洲蜂鳥」 。[1]

  • 雄性成鳥:
  1. 羽色鮮艷 ,頭頸及尾上金屬綠色,具金屬光澤的綠色。臉頰暗褐色。
  2. 眼先、頰、耳羽概黑,頭側或渲染褐紅色。
  3. 上背、肩暗橄欖綠,腰呈鮮黃色,翅為暗褐色,以橄欖黃外緣,尾上覆羽和大段的中央尾羽均呈金屬綠色,在不同折光下或呈藍紫色,中央尾羽羽軸先端延長如針狀,尾羽黑色,外側4對尾羽具白端和翠綠色羽緣。
  4. 頦、喉、上胸皆赭紅;下胸橄欖黃,有時染以灰褐色;
  5. 其餘下體和脇淡灰、淡乳黃至綠黃色,或為灰色而綴以黃色或綠黃色;尾下覆羽白色。
  • 雌性成鳥:
  1. 眼先灰黑;頭側淺橄欖綠;頦、喉淺綠灰色,或為灰綠至淺綠黃色。
  2. 冠部或冠部羽基灰褐至褐色;上體橄欖黃染綠;翼暗褐,狹緣以橄欖黃;尾羽褐黑;中央尾羽羽軸不延長;外側尾羽具明顯的白色羽端,向外漸形大;胸部轉深。
  3. 腹和兩脅淺淡,呈綠白色或淡黃綠色;尾下覆羽淡乳黃或乳白色。
  • 9月齡雄性幼鳥:
  1. 頭、背橄欖綠;頭側淡綠黃;冠部羽基灰褐;腰鮮黃色。
  2. 尾上覆羽橄欖綠,散有輝綠色羽片;飛羽黑褐;眼先污黑。
  3. 整個下體淡黃綴綠;胸部雜有暗赭紅羽片。
  • 華南亞種與指名亞種在其特殊的尾形和羽色上均相近似。
  1. 指名亞種雄性成鳥的背羽明顯是絨黑而非暗橄欖黃,下體淺綠黃色不鮮亮。
  2. 雌性成鳥有的上體不如華南亞種鮮亮,少黃色。2個亞種腹部羽色均不穩定,與季節無關。

目錄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太陽鳥科 Nectariniidae

屬: 太陽鳥屬 Aethopyga

種: 叉尾太陽鳥 A. christinae

棲地&習性

多見於中低海拔山區、低山丘陵地帶,棲于山溝、山溪旁和山坡的原始或次生茂密闊葉林邊緣,也見於村寨附近的灌樹叢中,或活動在熱帶雨林和油茶林。 常在高樹頂上活動 ,尤其喜在檞寄生叢或開花的樹、灌木叢中活動 。

性情活潑,行動敏捷,總是不停地在枝梢間跳躍飛行,不畏人。鳴聲細而尖,具有特色,容易識別。常多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結群,不易成群。

冬季成千隻大群夜棲於市區高大行道樹上。站在枝椏上,不停地晃動身體。身體在枝椏上倒掛,或短暫定點懸空來進行採食。

與其他太陽鳥相似,以花蜜為主食,兼愛吃小昆蟲。光顧樹木吸取花蜜時偶爾也會懸停在空中。

繁殖期

大多是4月初至8月,從北面開始;歐洲南部和南部地區4月下旬至7月中旬,摩洛哥4月至6月中旬,南歐5月至8月初。

每年3~5月間繁殖,自4月下旬開始由雌鳥在樹梢上編織袋狀巢,每窩產卵計2~4枚,渲染綠色或灰色,而具有紅褐色、紫或微黑色暗斑 ;雌鳥孵化。

叉尾太陽鳥巢呈長狀,用草莖、苔蘚、枯樹葉和木棉絮等野生植物纖維及毛、羽為材料編織構成,繫於懸垂的橫枝下面。巢的裡層深深凹下,敷以地衣、軟細的木棉絮和細的草根等材料。[2]

保育

2000年被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鳴聲

它的叫聲也滿是重金屬的味道,連續急促,非常類似打擊樂器裡面的缽所發出的chiff-chiff-chiff的高顫音,進食時也發出成串的唧唧聲,顯得喧鬧吵嚷。

雄鳥在育雛期發出如pe-et,pe-et之聲,逐音升高,隨發出急促的pit-pit聲 。

外觀相似性

黃腹花蜜鳥雌鳥有淡黃色細眉線、但無淡黃色眼圈,體下明顯較黃。

分佈

常見分布於中國南方,範圍包括海南島,也及越南。 分布在越南、寮國以及中國南部江西四川、雲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南等地。常見的低地鳥於中國東南及華南(latou-chii亞種)和海南島(指名亞種)。[3]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fork-tailed sunbird
叉尾太陽鳥Aethopyga christinae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