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莫高窟(魏鹏)
重定向页面重定向至:
作品欣赏
又见莫高窟
——题记
敦煌,提及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圣地,我总是心潮澎湃,不能自己。它所散发出的历史文化气息早已漂洋过海,滋养着千千万万对东方艺术文化向往的人们。也许,我们早已注定了前世今生那种不可断绝的缘份,它在呼唤着我,我在思念着她,这种相互的情感难以割舍。
鸣沙山,风沙缠绵交织所演奏出的大漠壮曲,仿佛在诉说着莫高窟久远的故事。夕阳西下,漫天飞舞的黄沙,乐樽法师驻足留下,佛法的宏大和法师虔诚的宣扬揭开了莫高窟诞生的序幕。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纷纷造像祈祷,供养人的捐造加上民间工匠的精湛工艺,莫高窟就如冉冉升起的朝阳焕发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自此,原本热闹的“丝绸之路”上增添了一颗镶嵌在大漠里的璀璨明珠。
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谁能够想到西北沙漠里还有一片宁静的圣地。它穿越历史蹒跚而来,有过辉煌,有过悲伤,世界因为它的存在而感到震惊并为之折服。如今,我伫立在莫高窟前,清晨的一缕缕阳光从湛蓝而悠远的天空中直泄而下,这就是最好的欢迎仪式。游客们都是慕名而来,而我似乎不再是以一个陌生者的身份到来。我置身于莫高窟前,随着人群的涌动,万千思绪如泄洪的闸门一样难以关闭。
千百年前,位于“丝绸之路”交汇点的敦煌商业繁荣,来自东西方的商旅络绎不绝。莫高窟先后在不同政权的风云变幻下没有黯淡,而是愈发的灿烂。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记载着那些朝圣人的足迹,我的耳朵似乎都能听到他们庄重的祈祷,眼睛看到他们严肃凝重的表情。无数的供养人开凿出了莫高窟的洞窟,无数的佛教徒在荒漠中瞻仰佛国圣地,正是他们的执着才给予了莫高窟的无限的生命。“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处在当下场景的人们更多的是被前人积攒的文化宝库所吸引,人们想要目睹莫高窟的精彩,探寻莫高窟厚重的历史文化,汲取莫高窟精神文化的营养。
我步入莫高窟,按照管理人员制定好的路线行进。每一洞石窟都各具特色,每一洞石窟都吐露着自己的年代,每一洞石窟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婀娜多姿的天女,威武雄壮的力士,庄严肃穆的佛祖菩萨,各种彩塑活灵活现。墙壁上的壁画演绎出不同的佛教故事,有的是菩萨说法,有的是飞天舞姿,有的是轮回转世,总之是囊括了佛家经典传奇故事。除此之外,供养人的形象也时不时的应景出现。这显现的是佛国圣地的特色,也是人类雕塑的创举,更是美术壁画精品的展览。看上去,这些实物都是静止的,实际上它们却是活着的,因为它们风尘仆仆的从历史穿越而来。
穿梭历史烟云而来的莫高窟,总是给予我们最光鲜的形象。还记得在西北师大求学的岁月里,我随着导师前往敦煌研究院兰州分院去体验VR技术下的敦煌艺术展示。在莫高窟也有VR展示,眼花缭乱的场景,引人入胜的故事,令人目不暇接。画面如此的真实,如此的绚烂,我感受到它散发的光芒,享受着它提供的文化盛宴。我不是敦煌学专业,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辈子的缺失。
敦煌莫高窟就是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也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展示着那个时代的特点。魏晋总是阳刚的、动乱的。魁梧英勇的武士,身披铠甲,怒目圆睁,一副锐不可当的大丈夫气概。“五胡十六国”的大风涌起,天下便是群雄逐鹿,你争我夺,无休无止,可能只有威武雄壮才是硬道理。盛唐的遗风总是绵延不断的。衣袂飘飘的女子,面孔略带微笑,身体丰腴,肌肤雪白,柔和的飘带伴随着婀娜的舞姿,尽显柔美。还有那高鼻梁,大眼睛的胡人,有文官,亦有武将。大唐气象永远都是盛大而繁华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创举使得唐帝国赢得了海外诸国的朝贺,大批的异域能人纷来沓至。他们融进了唐朝的血液里,随着国家的运转而生生不息。五代和宋元的格调总是复杂的。西北地区在吐蕃、回鹘、归义军、西夏、蒙古的交替接管过程中发生了文化的碰撞,激荡的火花四溅喷射。供养人的形象展示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对于身后事的不同安排。所有的这些都是从历史中来,然后汇聚在莫高窟,它们舞姿优美,它们威武雄壮。
是历史指挥着莫高窟发展的方向,还是莫高窟成就了历史的经典?铁打的莫高窟,流水的朝代。浩瀚的历史时空里,帝王将相挥起指挥棒导演着王国的命运,因而一段段乐曲开始交响,音符所飘过的痕迹被莫高窟记录了下来。这里面有欢声笑语,有感慨悲歌,时而起伏引吭高亢,时而低闷忧伤。一个古朴典雅的莫高窟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迎面向我们走来。它用无言的剧作展示着朝代的兴衰更替,在历史某一节点上它是一个善于变换衣饰服装的少女。它用斑驳的画面呈现出命运的坎坷,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它是一个带着伤痕却无比坚强的勇士,这不失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丽广阔的茫茫大漠,驼铃随风飘零,尘封的前世被敲醒。魏晋的经营,隋唐的渲染,元明的衰老,晚清的沦陷,莫高窟喧闹过,也沉寂过。来自其他地区的“探险家”,借着“洋唐僧”的美名,用金钱布施便能够取走经书。风雨飘摇的多变时代,清政府的自顾不暇,在西北的大漠里也只有“探险家”们忙碌的脚步显得还有一丝生机。
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莫高窟再次放射出强大光芒的时刻到来了!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舍弃大城市的优越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舍弃小家,远涉西北,驻足沙漠,严寒酷暑与寂静冷漠都无法抵挡他们前进的决心。也许他们初次到达这个地方,环境条件并没有那么乐观,甚至是超乎想象的差。“萨埵王子舍身饲虎”的佛教故事启发着他们奉献的善根,“飞天”的传奇故事洗涤着他们疲倦的内心,满目疮痍的文化宝库激起了他们的怜悯之情。
莫高窟的感召是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诱惑。在这里,它能够让人穿越历史走进“心房”,所有人都能够窥探它的玄妙,感受它在风雨沧桑后的新生。大概就是在某个时候,守望者们走进了莫高窟的心里。这座宝库里的灰尘并没有遮盖它往日的辉煌。守望者们看到了光鲜精美的壁画,领略了力士菩萨的威严,这种印象深深的停留在守望者的心里。在他们的梦中,飞天舞姿翩翩动人,然而,伤痕累累的疤痕无疑是一盆冷水,让守望者们从美梦中惊醒。
环境因素如同洪水猛兽般冲淡了五彩斑斓的色彩,这不是最可怕的。一尊尊残破的雕塑,似乎哭诉着自己昏暗的遭遇,而暗淡的壁画,则是缺失不全。莫高窟的内心是伤痛和流血的。
一个从心底发出来的声音呐喊着、挽留着,这是一种羁绊,也是一种发泄。守望者为莫高窟而疯狂,进而折服,更为叹息。在风沙肆虐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个声音呼喊着、祈祷着,呼喊重生的要求,祈祷伤害的中止,盼望美好的开始。
不管是什么原因,守望者们就像是白杨树一样,为莫高窟阻挡风沙的侵蚀,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能够昂首挺胸,矢志不渝。我也更愿意说敦煌莫高窟像胡杨树一样,千年繁荣,千年不倒,千年不腐。
“敦煌守护者”所倾注的心血与汗水使得这朵“大漠之花”更加娇艳。就像“敦煌女儿”樊锦诗老师说的那样:“你们要想了解樊锦诗可以去网上搜索,但是,敦煌莫高窟更需要我们去了解,去守护!”的确是这样的!守望者应该像大海的潮水一样,滔滔不绝,后浪追逐前浪。
敦煌学作为一门国际性显学,唯有后人自强不息,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敦煌学在中国”的理想。敦煌的历史源远流长,敦煌的根扎在中国的土地上,它已经被中国大地滋养了千年,文化的根深蒂固性不会因为文物的流逝而动摇。前赴后继的守望者们正在以新时代的科技为主力先锋,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学术之风为两翼,这种雄师列阵的势头正在打造着莫高窟光明的前景!
又见莫高窟,在敦煌,在梦里,永远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里![1]
作者简介
段鹏,男,笔名狼行拂晓,河南省鲁山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