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角質
去角質 正常情況下,根據年齡、皮膚狀況的不同,表皮在 28 天左右的周期里,可以完成一次自我更新。皮膚表面的老廢角質會自行脫落,不需要人為干預。[1]而去角質也不能隨意選擇,過度會讓肌膚角質層變薄,肌膚容易敏感受損,過厚會讓肌膚吸收變差,皮膚暗黃,成分選擇為(木瓜蛋白酶)最佳。[2]
不過,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如果表皮自身的更新、脫落存在障礙,是允許在短期內頻繁使用角質剝脫手段進行醫學治療的,但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總而言之,偶爾使用去角質產品,在短期內的確可以讓膚質更加平滑、膚色更亮。但長期頻繁使用,會干擾表皮的自我更新過程,可能破壞皮膚屏障,誘發皮膚炎症、敏感等症狀。
目錄
基本信息
角質層是肌膚的最表層,正常情況下每隔28天,上層的角質就會自動更新脫落一次,同時使下層新生的角質細胞往上推移,以保持肌膚柔嫩光滑。然而由於生理年齡逐漸衰老,外在壓力及環境因素等交互影響,使得肌膚本身的新陳代謝功能漸趨緩慢,於是造成老舊角質揮之不去、新生角質無法遞移,因為角質粗厚使外觀顯示出的就是膚質粗糙、膚紋紊亂,連帶使肌膚看起來暗沉沒有光澤,且毫無生氣,更間接影響了後續保養品的滲透吸收力,所以人們要定期去角質以達到更好的護膚效果。
作用功效
柔嫩肌膚,促進護膚品更好吸收。
方法
消費者去角質的方法主要有兩個:一是進行專業的醫療美容,比如光子嫩膚、激光磨皮;另一個就是自己使用去角質產品。
無論哪種方式,去角質的原理均可大致分為三類:物理去角質、化學去角質和生物去角質。
1.物理去角質
物理去角質成分主要就是各種磨砂顆粒。根據摩擦介質,可以分為:糖粒、鹽粒、天然材質類和塑料顆粒類等。去角質效果取決於顆粒的大小,優點是不易刺激皮膚,比較溫和。缺點是在與皮膚摩擦過程中有可能會傷到皮膚。比如:以各種堅果顆粒(如胡桃、杏仁)、水果纖維(如杏子、果皮)、穀物顆粒(如燕麥、米糠)、天然水晶和礦石的粉末等天然材質為磨砂顆粒;以塑料為磨砂顆粒,常用的有聚乙烯、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相對天然摩擦顆粒更柔軟、平滑、溫和,缺點是不容易降解,有環境污染問題,已被各國逐漸禁用。
2.化學去角質
化學去角質用得最多的是酸類,主要是α-羥基酸(包括羥基乙酸、乳酸、檸檬酸、蘋果酸、苯乙醇酸和酒石酸等,多數存在於檸檬、蘋果和葡萄等水果中,俗稱果酸)和β-羥基酸(水楊酸)。
果酸,分子量小,屬於水溶性酸。低濃度(低於3%)的果酸可以充當保水劑。當濃度在4%以上、pH值介於3~4之間時,果酸具有去角質的效果。《技術規範》規定α-羥基酸及其鹽類和酯類的限值為6%。在果酸中最有效且研究最多的是羥基乙酸和乳酸。果酸對皮膚的滲透差,只能處理表面的角質,同時果酸的刺激比較大,容易過敏。果酸一般的有效濃度為5%~8%之間,適合乾性皮膚使用。《化妝品註冊和備案檢驗工作規範》中明確規定:「宣稱含α-羥基酸或雖不宣稱含α-羥基酸,但其總量≥3%(w/w)的產品應當檢測所含α-羥基酸,同時檢測pH值。」
水楊酸,相對分子大,屬於脂溶性酸,更容易滲透入充滿油脂的毛孔,可以作用於毛孔深處,有效改善油皮油脂分泌旺盛、抑制痘痘和粉刺,同時還具有殺菌和抗炎功能。
《技術規範》規定淋洗類膚用產品中水楊酸限值為2.0%。一些煥膚類產品如果使用水楊酸為主要成分,若長期使用的,建議使用濃度在1.5%以下的產品,否則會刺激皮膚。與果酸相比,水楊酸沒有保濕效果,可能會引發皮膚乾燥。而對於油性並伴有痘痘和黑頭的皮膚,水楊酸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角質層的主要成分為角質蛋白。
3.生物去角質
生物去角質成分多為一些酶類物質,能讓角質蛋白發生水解,使多餘角質溶解脫落,比如木瓜蛋白酶、α-角蛋白酶和菠蘿酶等。生物去角質效果相對要弱些,但是最溫和,刺激小。
在用生物去角質成分的時候,首先要注意防止過敏,其次是要注意溫度。
因為,酶是需要在一定溫度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在使用前可先用溫熱的水徹底清潔,溫水敷臉,塗上產品以後按摩,並配合熱水蒸汽,效果會加倍。
挑選建議
無論是何種類型的皮膚,用何種類型的去角質產品,都要注意不能過度去角質,結合自身肌膚的特點,選擇適合的去角質方法,溫和去角質。另,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熬夜、膳食均衡和飲水充足,加強防曬、保持肌膚清潔和濕潤,才是上上之選。
注意事項
(1)敏感型肌膚或是膚質較薄、較脆弱的,或者是痘痘嚴重的面皰型肌膚,都儘量不要用摩擦力強的顆粒式去角質品或者含酸類成份的,如檸檬酸、水楊酸、果酸、A酸等等;
(2)對油性及混合性肌膚而言,一周使用一至二次的去角質清潔品最為恰當;
(3)乾性肌膚也需要定期去角質,但是手法上得力求輕柔;以免過度刺激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