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原巴克龙属

原巴克龙属
图片来自dinosaurpictures

原巴克龙属Probactrosaurus)是种早期禽龙类鸭嘴龙超科恐龙。原巴克龙生存于上白垩纪中国

目录

发现与种

在1959到1960年间,一个苏联中国组成的挖掘团队在中国内蒙古发现一些鸟脚类恐龙化石。模式种戈壁原巴克龙P. gobiensis),由苏联罗特杰斯特文斯基(A. K. Rozhdestvensky)在1966年所描述、命名。属名意为“原始的巴克龙”,因为罗特杰斯特文斯基认为这种恐龙可能是巴克龙的直系祖先,然而这个理论目前已不被接受;种名则是以戈壁沙漠为名。正模标本(编号PIN 2232/1)是一个头颅骨与部分身体骨骼,发现于苏红图组(Suhongtu Formation),年代约1,13至1,1亿年前。除此之外,还发现另一个部分身体骨骼(编号PIN 2232-10)、以及许多零碎骨头。

在1966年,罗特杰斯特文斯基根据零碎骨头化石,而建立第二个种,阿拉善原巴克龙(P. alashanicus)。种名来自于邻近的阿拉善旗。在2002年,大卫·诺曼(David B. Norman)重新研究原巴克龙,他发现阿拉善原巴克龙的正模标本,一块头颅骨后段,早已在莫斯科搬运到北京的过程中遗失了。大卫·诺曼根据原本研究,提出阿拉善原巴克龙、戈壁原巴克龙是同种恐龙。

在1997年,吕君昌根据在1992年发现的编号IVPP V.11333标本,命名第三个种“马鬃山原巴克龙”(P. mazongshanensis),种名是以甘肃省马鬃山为名[1]

但学界的看法是,“马鬃山原巴克龙”是马鬃龙高吻龙的近亲,与原巴克龙的关系较远,因此被科学文献标名为“"Probactrosaurus" mazongshanensis”或“?Probactrosaurus mazongshanensis”。后来有学者依发现地区公婆泉盆地将其命名为“马鬃山公婆泉龙”(Gongpoquansaurus mazongshanensis),但被视为一个无资格名称;直到2014年,才由中国与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尤海鲁李大庆及 Peter Dodson 共同重新描述并发表,而使“马鬃山原巴克龙”被归入新属公婆泉龙属Gongpoquansaurus)中。

古生物学

原巴克龙是植食性恐龙。根据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在2010年的估计值,身长约5.5公尺,体重约1公吨。原巴克龙的体型较轻型,有较修长的前肢、手掌,第一指有小型指刺。原巴克龙拥有狭窄的口鼻部、修长的下颌、与多排齿系,每个齿系各有两排平坦的颊齿、一排替换用牙齿。原巴克龙可能主要以四足方式移动,并具有一些鸭嘴龙科的常见特征[2]

参考文献

  1. Lü J., 1997, "A new Iguanodontidae (Probactrosaurus mazongshanensis sp. nov.) from Mazongshan area, Gansu Province, China", In: Z. Dong (ed.), Sino-Japanese Silk Road Dinosaur Expedition. China Ocean Press, Beijing pp. 27-47
  2. Palmer, D. (编). The Marshall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Animals. London: Marshall Editions. 1999: 145. ISBN 1-84028-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