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臥牛山背狀元路(程根子)

《臥牛山背狀元路》中國當代作家程根子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臥牛山背狀元路

莽莽蒼蒼的秦巴腹地,山川秀美,層巒疊嶂,蜿蜒連綿。來自不同發源地的漢江水在呂河口和神河、平定河不期而遇,擁抱相握而流走。舒緩平坦的漢壩川繞山環抱,中間凸結一座臥牛形狀的山戀,兀自獨生,頭南尾北,橫亘在漢江河與牌樓古鎮之間,靜靜地躺臥在漢壩川的懷抱之中。一尊獨臥,天然而生,造化出罕見的世間神奇,給遊覽中華太極城時增添了一道十分靚麗的風景。

卻不知,就是這座臥牛山上竟蘊藏着一段令人震撼的美妙故事。

聽年高九旬的父親講:解放前,整個臥牛山上古木蔥蘢,林竹相間,野果盈枝,奇花競秀,植被特別良好,遠遠望去,臥牛山被原始的森林所覆蓋。風景秀麗,鳥語花香,空氣新鮮。然而,慢慢地山上的樹木柴禾逐漸在減少。原來,就在臥牛山東面的山腳下,住着一戶姓張的人家,主人叫張運昌,連續生養了五位千金,從大到小,均按照招男之意起名,分別喚作:招弟、盼弟、等弟、想弟、來弟。直到第六胎上終於生出了一男孩,張運昌如願以償,萬般高興。與妻子石秀雲經過多次商議之後,給孩子起了個響亮的名字叫張軍耀。父母一直把他視為掌上明珠,並發誓一定要把軍耀扶養成人,金榜題名,絕對不能讓他長大之後下田幹活做苦力。

在那飢餓的年月里,張家的家境處於極度貧寒,除了耕種幾畝薄田外,並無其他經濟來源。被鄉鄰們稱為五朵金花的女兒們,一直都在家裡幫大人幹活,一個也沒有上學讀書。一自從得了寶貝兒子,張運昌天天帶上五個女兒上臥牛山砍柴買柴。每天天不亮,石秀雲就起床做飯,然後喚女兒們起床吃飯,吃罷早飯,他們就上山進林砍柴。姑娘們身背背簍,腳穿草鞋,一路上虎刺、勾虅、陽槐、灌木枝從背簍里探出頭來。姑娘們被山風吹黑的臉龐上溢出笑容,個個身強體健,讓人想到生活屬於她們的還應該有花環,有美麗的頭飾。然而他們卻繫着砍柴刀,實實在在做了砍柴女。臥牛山東面山勢奇險,絕崖峭壁,荊棘叢生,張運昌就讓姑娘們在坦緩的地方砍柴,他自己去陡峭處掄斧舞刀,斬棘砍樹,艱難險阻非身臨其境者是體會不到的。她們繫緊刀鞘,插好彎刀,慢慢鑽進林叢,撥棘、砍柴、去稍、截斷、扎捆。得天獨厚的豐富資源,不一會就砍夠了一捆柴。接着張運昌叫姑娘們將柴禾背到距臥牛山最近的呂河街道去賣。雖然,呂河街柴禾價格低一些,但路程較近又坦緩,姑娘們背着柴捆是走不了多遠路程的。為了多賣一點錢,張運昌背着重重的一回柴到旬陽縣老城去賣。久日久之,他們一直從東面上山,再從西面下街,臥牛山背上就漸漸形成一條崎嶇的山路。這就是臥牛山古道的最初起源。

之前,臥牛山背是沒有路的。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曾說:「地上本來就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後來,臥牛山背這條古道越走人越多。因為唯有這條路最捷徑,如果不走這條道,進出神河方向的人,總要經過東南面牛嘴頭繞山三分之一的路程;進出平定方向的,也非要經過臥牛山尾繞山三分之二路程,其路程遙遠可想而知。更沒有這條羊腸山路方便、省時、快捷。久日久之,這條翻山小路,慢慢形成了一條騾馬古道。運往呂河東部地區、平定、神河、金寨、石門、赤岩、銅錢、水磨、甚至湖北省的店坪竹山等17個鄉鎮的貨物大部分都要從此經過。但它只能通行騾馬、轎夫、挑夫和背腳行走。然而,然而,就是當時被人們稱着狀元路的這條山路,後來慢慢演變成臥牛山背上最早的騾馬古道。

無巧不成書,苦難出高賢。張軍耀從小學習認真刻苦,且有過目不忘之功能,他沒有孤負父母的重望,最終一嗚驚人,擇取了當朝頭名狀元,位居榜首。然而,他父親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英年早逝。母親石秀雲三十六歲守寡,但她終身不再改嫁。母親六十大壽時,張軍耀向皇上告假,回家給母親祝壽,皇上得知這件事後,備受感動。於是皇上下了道聖旨,破例提前為石秀雲在臥牛山腳下,今牌樓古鎮最顯眼處,修建一座豪華氣派、聞名霞邇的呂河石氏貞潔牌樓。牌樓全部採用河西綠豆石建成,上面盤龍賦鳳,刻字雕花,工藝精美,在全國眾多石雕牌樓工藝中則如鳳毛麟角。可惜這座考究的古建築在文動亂年代,也橫遭不幸,實物現己蕩然無存!

據考證:正當修建牌樓的時候,皇上還親臨現場視察,發現石秀雲居住的房屋陳舊破爛,遙遙欲墜,回去後又下了一道聖旨:再給狀元母親建造一座舒適的宅院。有了這道聖旨,張家的五朵金花和五個女婿滿懷一腔激情,組織勞力百餘人,挑選四方『能工巧匠,刪除舊屋,增括莊基,大興土木, 木料全部取之於臥牛山上,經過一年零三個月的緊張施工,前後修建兩座庭院,一派清朝民居的建造風格,雕樑畫棟,氣軒昂然的古建築落成了。可惜,歲月淪桑,風雨離亂。如今這兩院古建築己經殘垣斷壁,荒涼滿目。但整個宅院的形體依然端坐在那裡,人們站在二級路上或高速路上,便可領略這兩院古建築昔日輝煌的身影。

正因為要修建貞潔牌樓 和住宅院,大量的木料運輸要經過臥牛山上這條山路,原來這條崎嶇峽窄的古道,已完全不能適應急用的需要,括建古道迫在睸睫,勢在必行。時任縣長將括建工程全全承攬,當地百姓勇躍參加,沿老路開山鑿石,盤旋而上,翻越臥牛山脊,一條九彎十三盤的山道石階路全部貫通。為了行人和過往的客商食宿方便,山頂端還設建一處客館,供給來往人畜歇腳食宿方便,現在一切不復存在。據當地老人講:當時山道上經常也有達官貴人騎馬或坐滑竿經過,行禮由騾馬馱載;窮人步行或給人抬驕,當背腳。滑竿類似擔架,由兩名轎夫抬着,山道艱險,為避亊故,流行轎夫唱路歌,極具趣味。

走在前面的轎夫往往以唱歌給後者一提醒路況,前唱:「山路不端吆」。後面答唱:「隨彎就彎嗨。」因為道路曲折,後面轎夫被轎子遮住視線,前面就用這種唱詞提醒。

遇險道,窄道時,前面提醒後面往路當中走,唱:「兩邊緊吆。」後面答唱:「中間穩吆嗨。」 前面有鄣礙物或來人時,唱:「大路朝天」。後答唱:「各走半邊」。前面有毒蛇、荊棘、塌方或石上攔路時,唱:「攔路一條蛇」。後答唱:「踩上了不得」。前面有路況坦緩時,唱:「仰仰坡」。後答唱:「慢慢梭」。

前面有棧道或橋時,唱:「前面有坐橋,小心慢慢搖」。後答唱:「橋面窄或寬,我得慢慢顛」。有時唱詞里多暗臧隱語,幽默風趣,互相配合。轎夫時不時的也喝幾句酸歌,比如前面走過來一位年輕的媳婦兒時,前唱:「面前一朵野花鮮。」後答唱:「老子沒得工夫看」。轎夫的路歌尤為豐富而不重複,歌聲響亮,韻味悠揚,在山谷久久迴蕩,給沉睡的臥牛山增添無限的活力。當時轎夫皆以挽起褲子,腳穿草鞋,衣衫破舊,赤裸雙肩,壓痕累累,可見轎夫艱辛的程度。

建國後,人民從地主手裡奪過了土地,人民不在給地主挪租交課了。只向國家交售一點有數的愛國糧,當時呂河街道背建有供全區人民交糧的大倉庫,起名呂河糧管所。臥牛山這條古道整日送糧買糧的人絡繹不絕,每每上山時,個個汗流肩背。之前的古道有的被橫水沖刷毀壞,有的被荊棘或山上滑落下來的石頭擋住去路,行走不便又艱難。針對這一情況,區人民政府出資,對臥牛山古道又進行了一次全面整修,拓寬路基,新修了石台級,卻無大挖大填;整條線路仍保持狀元路的原基,充分利用地形,挖高填低,縱向合理;沿古道拓展,必定起伏有致。翻越山巔,則顯逶迤之美!受到了過往行人的高度稱讚。

經過幾十代人的整修和踏磨,臥牛山古道上的石骨被磨得亮澤光滑,隨着高速公路繞臥牛山根盤出,臥牛山古道終於停歇下來了,但昔日那悠揚的路歌似乎還縈繞在人們的耳鼓,狀元張軍耀每次回家祭祖的身影也似乎若隱若現,那座曾經與這條古道交相輝映的石氏貞潔牌樓卻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里,我們不防記住這段歷史,記住臥牛山背這條狀元古道。[1]

作者簡介

程根子:新聞大專學歷,中國影像藝術家協會會員,安康市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