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南靖竹马戏

南靖竹马戏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南靖竹马戏

批准时间;2005年

非遗级别;省级

非遗编号;Ⅳ-29

申报地区;福建省漳州市

非遗类别;传统戏剧

保护单位;南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


南靖竹马戏福建省漳州市传统戏剧,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

竹马戏又叫马艺马灯竹马灯竹马舞,以竹制马为道具,流行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龙海、东山、云霄沿海一带,由民间歌舞“竹马”发展起来,因表演者身扎竹枝为马而得名。竹马戏是在当地民间歌谣、小调、南曲等说唱技艺基础上,吸收融合了闽南木偶戏、梨园戏的一些音乐唱腔和表演程式逐渐形成。演出时由四个旦角扮演春、夏、秋、冬四个角色,骑着竹马出场,边舞弄边唱曲,其伴奏乐器以琵琶、洞箫、横笛为主,艺术特点是演员少,节目短,剧目多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化妆、道具简单朴素。

   

2005年,“南靖竹马戏”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Ⅳ-29。  

目录

历史渊源

南靖县金山镇新村是入闽先祖陈元光玄孙陈君用屯兵的地方,因此,竹马戏还保存着中原的古风遗俗。竹马戏是从民间歌舞竹马灯舞发展起来的。

南靖竹马戏历史悠久,相传系由唐朝的“跑竹马”演化而来,盛行于漳州、潮州民间。早期演的剧目均为“弄子戏”,只有旦、丑两个角色,表演粗犷,且几乎全部是以男女情爱为题材,充满风趣的打诨和通俗流畅的韵语以及调情、戏弄的动作,在南宋中叶时,被官方视为“淫戏”加以禁演。宋灭亡后,竹马戏又在南靖山区传播,清代进入鼎盛时期。  

文化特征

表演活动

每年的正月十三,南靖县金山镇新村都要举行竹马戏表演活动。其竹马戏取材于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活动时,糊制9只竹马,由9个小孩装扮成昭君番王小生婢女等人物。这9个人物在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着围场、南蛇游、交麒麟、铰剪鼓、四柱穿、篦篱仔、叠马、南蛇脱壳、八仙会阵、各归洞府、四块与钱鼓技艺表演,四块与尾番技艺表演等十二个队形的变化。舞蹈自始至终都用简单的一板一眼的节奏。表演时,男角以诙谐逗趣的动作表情与女演员逗情,女演员则以含蓄、柔情的表演,使场面生动活泼。舞蹈完毕,站成一个圆圈,每人唱一段南调,曲调古朴,节拍行缓,旋律细腻缠绵,行腔委婉,有着浓厚的乡土风采。  

表演特征

竹马戏以竹制马为道具。竹马以竹篾扎形,外蒙红、黑、赤、青、花、白等多种颜色纸,糊制成马的形状。演出时,竹马的前节挂在演员前齐腹高处,后半部安置在背后齐腰处,看起来演员就像真的骑在马上,加之骑马的动作表演,就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了。演出的阵容有9名演员,演出唱腔为闽南方言歌仔调,也有吸收地方戏曲、时令小调,打击乐曲也有纳入“四平锣鼓”的曲乐,对白用方言俗语顺口溜。演出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风味。  

表演动作

南靖竹马戏表演动作多集中在上身和面部眉眼传神上,脚的动作不如手的动作丰富,一般只是上身左右摇摆和扭动。表演时,一出台走“大圆圈”,丑角用“大跳”,生角用“小跳”,女角踏“四角头”。旦、丑角的表演有一套独特的程序:旦角手置前胸、脚行蹀步,行进时,脚尖翘起,每步约三寸;手法有指手、分手、啄手、螃蟹手等。“举天”是旦角特有的动作,表演时用垫脚,双手举天。早期旦角演出时常把脚跟提起藏在裤管里,脚尖着地,另装木蹄,犹如缠足的妇女行走,袅袅娜娜。丑角的基本身段有屈腿、摇肩、雀跃

道具制作

糊制竹马的制作流程比较讲究。

首先准备材料(竹篾):砍伐两年生毛竹,劈成竖竹篾0.5×0.4厘米×4米(长度)或0.3×1厘米(长度不限)若干条。

其次进行竹马编制,分马头和马身两部分。马头,由马脖子、马头连成一个整体。脖子由三个直径15厘米的竹圈,马头由五个直径7—10厘米不等的竹圈,然后由6条长短不一的篾条编制成形。马头长41厘米,马脖子长44厘米。马身(前后两块)用4条长的竖竹篾篇成两个圆形圈,用4条长73厘米的竹篾绑扎圆圈(两圆圈距离17厘米)扎成n形马身状(两个),马前身加捆一竹筒,供活动马头用。

然后进行糊纸,白马用白纸裱底,红马用红纸裱。最后用剪纸的喜、寿、蜻蜒、蝴蝶、双菱、马铃、马脚等裱饰,这样竹马道具才算完成。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南靖竹马戏舞步套路及音乐赏心悦目,竹马舞可以丰富和完善舞蹈表演和民间音乐,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竹马戏是优秀民间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竹马戏,对于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构建和谐社会,都能产生促进作用。

传承人物

林朝元,汉族,漳州市南靖县人,1941年11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靖竹马戏”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朝元的竹马编制技艺传承自其父林香水,林朝元自小随父劈竹篾编竹马,熟练掌握编竹马技艺,成为该技艺第十四代传承人。林朝元曾参加漳州市建郡1300周年庆典活动。参加福建省音舞节的比赛,获创作、演出三等奖。林朝元的竹马编制技艺一脉相承,只在直系亲属间传承。作为祖传技艺,林朝元已将竹马编制技艺传给儿子。

何孝智,汉族,漳州市漳浦县人,1930年10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靖竹马戏”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孝智作为解放后第一批竹马戏传承人,向老前辈林金泉林旺寿林与治林顺天林文良等学习竹马戏。代表性剧目有《跑四美》《唐二别妻》等。何孝智于1957年参加漳州市戏曲演出比赛,1958年赴省城参加现代戏汇演,1989年赴省城参加建国40周年演出。  

林如柏,汉族,漳州市南靖县人,1927年11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靖竹马戏”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如柏14岁参加竹马戏表演,得到老艺人林香水,林庆亮的指导,同时又学习竹马戏的配乐锣鼓。林如柏编导竹马戏的代表曲目有《昭君出塞》《吕蒙正》《孟姜女》等。几十年来,他传承教学带出徒弟200多人。20世纪80年代,林如柏带领竹马戏团参加南靖县大型踩街活动,获得优秀节目奖;20世纪90年代,林如柏带领竹马戏团参加漳州市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型踩街、南靖县庆祝土楼申遗成功等文艺活动。

 

林杰炜,1994年出生于南靖县金山镇新村村,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靖竹马戏”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其祖父“竹马戏”省级传承人林朝元学习“竹马戏”表演和制作技艺。

社会影响

表演活动

2019年8月14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精品剧目竹马戏《黄道周》巡回演出首场在东山县人民会堂举行。

荣誉表彰

1991年,南靖县编排《竹马舞》参加省音乐舞蹈巡回演出获一等奖及漳州市创作表演一等奖。

黄道周》剧目由漳浦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编排,该剧曾获得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福建省第25届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

相关视频

南靖竹马戏、竹竿舞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