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嶽忠烈祠位於中國湖南省中部的衡山香爐峰下,是1942年中華民國政府為紀念抗日戰爭陣亡將士而建的祠廟,其建築仿南京中山陵形式建造,是中國建築最早、規模最大的抗日戰爭紀念地之一,也是目前大陸唯一一處紀念中華民國抗日陣亡將士的大型烈士陵園。1996年,南嶽忠烈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16年,南嶽忠烈祠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1],入列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

目錄

全局

南嶽忠烈祠依山而建,坐西北望東南,總面積約1.4萬平方米。建築布局仿照了南京中山陵的形制,在中軸線上依次有牌坊、紀念塔、紀念堂和享堂等,全長240米。祠內的所有建築均用花崗石漢白玉砌成,屋頂均為綠色琉璃瓦頂,在周圍蒼松翠柏的映照下,顯得十分莊嚴肅穆。

主體建築

紀念塔

忠烈祠的正門是一座三拱單檐石牌坊,之後是標誌性建築——「七七」紀念塔。塔的造型為一大四小的五顆炮彈,象徵着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同抗日。在中央主塔的正面和左右面都用漢白玉鑲嵌了「七七」二字,表示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塔背面原刻有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的題詞「寇犯盧溝,大波軒起。捐軀衛國,忠勇將士。正氣浩然,彪炳青史。漢族復興,永湔國史。」

紀念堂

「七七」紀念塔的背後是紀念堂,匾額原為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所書,堂中有一座平鋪的十二角花崗岩石台,其上樹立一塊高約6米的漢白玉石碑。碑的正背兩面原刻有碑文,記述了建祠的歷史背景和經過。

紀念堂後為276級石階,分成左右兩側。在兩側中間的斜坡草地上,有用大理石片拼嵌出的「民族忠烈千古」六個大字。台階上下可分為九層,第六層的中間立有一塊致敬碑,下用四根石柱承托一塊石板,上置一個大型的花崗岩球冠,兩旁再各植翠柏一株,象徵着烈士永垂青史。

享堂

享堂位於忠烈祠的最高處,是祠中最大的建築。它的平面呈十字形,用乳白色花崗岩砌築。正門由三道拱門組成,其上方用六根石柱頂起了單檐歇山式的屋頂。

在中間正檐下懸掛着蔣中正題寫的「忠烈祠」金匾(原物)。享堂的四周有圍欄,堂中設漢白玉石砌成的祭台,台上立「抗日陣亡將士總神位」牌。

牌位的兩側為入祀忠烈祠的人員名單,周圍的牆壁上還鑲嵌有當代書法家題寫的詩文三十六方。

金匾的「烈」字

蔣介石題字的「忠烈祠」的「烈」字,在歹字部上少了一點。流行廣泛的說法是蔣介石希望「烈士少一點」[2]。但人民日報記者楊立新認為,這只是行書連字所致,王羲之李世民李邕等都曾寫出過類似的「烈」字。

忠烈祠周邊

忠烈祠附近有宋哲元為在「七七事變」中殉國的佟麟閣和趙登禹修建的紀念亭。四周的山頭上,還分布着13座烈士陵墓,安葬著第九戰區抗日陣亡將士遺骸。其中既有鄭作民孫明瑾等將領的個人墓,也有74軍、60師和140師等三座集體公墓,其中最大的一座墳墓安葬着國民革命軍第60師師長董煜收集的二千七百二十八具本師在湘北抗日陣亡將士遺骸。

視頻

南嶽忠烈祠 相關視頻

走進南嶽——南嶽忠烈祠
南嶽忠烈祠等:中國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