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縣小龍蝦(劉懿波)

《南縣小龍蝦》中國當代作家劉懿波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南縣小龍蝦

清末,長江支流耦池河潰口,濁濁江流湧入洞庭,大量泥沙在湖心淤積成一片綠洲,從洞庭湖中長出了我的家鄉——南縣

近年來,家鄉的小龍蝦名氣越來越大,擠身全國三強,去年還因其紅亮飽滿、美嫩鮮香、營養豐富的特有品質,而獲評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但至今我都記得清楚,家鄉最初是沒有小龍蝦的,儘管它早就在上世紀30年代來到了中國

印象中,大約是到了80年代未時,這些不速之客才不知怎麼就來到了這裡,當時可謂是為非作歹,禍害一方。

它們打出來的洞可深達一米多,穿透田埂綽綽有餘,常常在一夜之間就能把一丘田的水放得精光。

為此,家鄉的老百姓不得不到鎮上去買來專用的藥劑,將之毒殺乾淨。

那時,當地人都把它看成是一種不祥之物,根本就不敢吃。

剛參加工作那年,我去鄉下的同學家里做客,由於沒什麼菜,我倆就拿起他家裡的魚網去打魚。忙了一下午,誰知打上來的魚不多,小龍蝦倒是是成了災。不一會,就有一大木桶了。

魚太少,我們就只能吃蝦了。

因為以前從沒吃過,所以也不知道怎麼整,我們就把個頭大些的蝦的鉗子擰下來,小的就只要蝦尾。蝦鉗就用菜油炸熟,再加點鹽,然後咬開外殼後吃裡面白嫩白嫩的鉗肉;蝦尾則去掉外殼後,用大火爆炒,加上辣椒、紫蘇、大蒜等作料後,起鍋裝盤,味道確實不錯。現在看來,這種吃法還是蠻奢

大熱天,村里人習慣把桌子擺到屋前的谷坪中吃飯,而湖區人的房子都是伴着一條大水渠依次而建,稱之為居民線。

所以,過路的人很多,當他們看到我們在吃小龍蝦時,都感到非常驚訝。這東西也能吃?

從那迷惑的目光里可以看得出來,他們把我等都當成怪物了。

那一桌子的人,其實也就我和同學兩個人敢吃,真成了當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了。

過了兩年,夜宵攤的餐桌上偶爾可以見到小龍蝦了,吃的人還是不太多。但畢竟是有人吃了。

由於味道確實不錯,慢慢的,吃的人越來越多,農田裡也就用不着拿藥來毒殺小龍蝦了,光吃起來就不夠了。

大渠、小溝、池塘……

只要有水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大拔人蹲在那裡,左手一個桶子、右手一根釣杆在那裡釣龍蝦。

所謂的釣杆就是隨便弄來一根竹杆,一根樹枝也成,再來找來一根線,粗細不限,一頭系在杆子上,另一頭也不用上魚鈎,就在線上直接綁一條蛙腿或肉片什麼的,實在不行就綁上一小團棉絮也能行。

把食物放到龍蝦前方水裡,它自己便會主動游過來用鉗子夾住,這時,你慢慢的將它拉出水面,直接放到桶子裡就成了。

小半天下來,一家人就可以美美的飽餐一頓了。

直到本世紀初,隨着吃蝦的人越來越多,烹任的方式也是越來越豐富,有小炒蝦尾、口味龍蝦、蒜香龍蝦、清蒸龍蝦、滷製全蝦、蝦尾火鍋、冰鎮龍蝦等十多種做法。

吃的人越來越多,自然生長的龍蝦就不夠吃了。隨着市場需求的日益擴大,小龍蝦的價格自然也是水漲船高,賣到好幾塊錢一斤了,比魚和肉都要賣得貴。

此時,自然就有人想到人工養殖小龍蝦這個法子,一開始就利用池塘、低洼地和空閒的水溝等地方,慢慢的這些地方也不夠用了,有人就試着在稻田裡套養小龍蝦。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家鄉的農民就有人在搞稻蝦套養了,但由於技術上還是存在不少問題,規模一直上不來。

這時候,一些小型的合作社就派人到小龍蝦養殖發展比較早湖北等地去學習,同時自己也慢慢摸索,日子久了養蝦技術也漸漸成熟,利潤也越來越可觀。

無利不起早,在利益的驅使下,養蝦的農戶也越來越多,規模也從當初的幾百畝發展到上萬畝甚至幾萬畝。

當地政府看到這個勢頭,決定站出來因勢利導,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成立培訓機構,下鄉傳授養殖技術,指導農民從事稻田養蝦,有意將之發展成規模產業。

隨後,全縣涉農資金也開始逐漸向稻蝦產業大力傾斜,通過培育產業龍頭企業,帶動其他養殖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廣大農戶從事「稻蝦共生」產業,並採取「先建後獎」、「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參加合作經營,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技術也日臻完善,在最初「一稻一蝦」模式基礎上,又探索出「一稻三蝦」(春季蝦苗、夏季食用蝦、秋季種蝦)的新模式,並在全縣推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2017年,家鄉已擁有國家級龍頭加工企業1家、養殖加工研發中心1家、養殖企業7家、養殖專業合作社100多家、稻蝦種養戶3萬5千多戶、從業人員達10多萬人,種養面積超過30萬畝,可年產小龍蝦近5萬噸。

畝均增收3500多元,戶均增收近1萬2千元,在產業扶貧中,產生了「帶動一人,脫貧一戶」的顯著效應。

產品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出口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4000萬美元,占湖南省水產品出口的90%以上。

逐漸形成了一條以小龍蝦為主體「從田園到餐桌」的農業全產業鏈,成為家鄉農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

如今家鄉最美的時節是恰逢春夏之交的時候,此時蝦田兩側垂柳依依,坡上綠草繁茂。墨綠的圍溝中,群蝦嬉戲,好一幅白石老人筆下的水墨丹青。

此時,帶上你妻子和嬌兒拎一隻小木桶,於柳蔭下沐風垂釣,望藍天如繡,聽牧笛悠揚。

待到流雲染金、夕陽西落之際,攜上滿滿的一桶收穫,再掐上幾把農家小菜。一會之後,蝦蔬宴上,酌二三兩小酒,觥籌交錯間,即可與孟山人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1]

作者簡介

劉懿波,男,湖南南縣人。系湖南省網絡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