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華沙之跪

中文名: 華沙之跪

外文名: Kniefall von Warschau Kniefall (m) von Warschau

發生時間: 1970年12月7日

人 物: 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地 點: 華沙猶太隔離區

華沙之跪發生在1970年12月7日,指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一事。當天西德與波蘭簽訂了華沙條約。 勃蘭特在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後,突然自發下跪並且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1]


德國地處歐洲中部,當年希特勒想要建立包括歐洲德意志人民在內的「大德意志帝國」的野心,就是從東鄰開始的。他先是在1938年12月將奧地利變成德國的一個省,又於1939年3月占領捷克斯洛伐克。這時,在東邊的鄰國中,還沒有歸屬德國的就剩下波蘭一個了。


1939年8月31日的午夜,一支德國黨衛隊化裝成波蘭軍人,在德波邊境上製造了一起所謂波軍襲擊德國事件。隨即,德國電視台馬上播出 希特勒的講話,希特勒聲稱德國受到了波蘭的「侵略」,並以此為藉口正式向德軍下達了進軍波蘭的命令。


同年9月1日凌晨4時45分,德軍2500輛坦克、2300架飛機、150萬兵力,從西、南、北三個方向同時向波蘭發起攻勢。在德軍閃電戰術的襲擊下,波蘭的軍事防線很快崩潰,波蘭人民的厄運從此開始了……


同年年底,華沙約有居民131萬,其中猶太人35萬,占城市人口的1/4以上。當時他們多居住在華沙老城的西部,據說那時這裡是世界上繼紐約之後第二大猶太人聚居地。1939年9月德國法西斯占領波蘭不久,蓋世太保總頭目海德里希發出了「滅絕猶太人」的指令,德軍對猶 太人的迫害隨即升級。相繼在東歐各地及德國本土建起眾多的猶太人隔離區和集中營。1940年11月間,這塊華沙猶太人聚居區的周圍也被圍起了高牆,架上了鐵絲網,1/4以上的華沙人就被圈進這片只占城市面積4.5%的土地上。


此後,德軍還將周邊抓到的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不斷押解到這裡,這裡關押的人數最多時超過了45萬。隨後,納粹軍隊在這裡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1943年4月19日,忍無可忍的猶太人在隔離區內舉行起義,遭到納粹德軍的殘酷鎮壓,絕大多數猶太人都慘遭殺害。截止1943年底,圍困在這裡的近40萬猶太人幾乎全部遇難。猶太人隔離區也隨即被德國軍隊夷為平地。


目錄

戰後外交困境

二戰結束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柏林設立了盟國管制委員會,對德國進行分區軍事管制。1949年9月和10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先後成立,東西兩德才重新以國家形式出現在世界舞台上。從那時起到勃蘭特擔任聯邦德國第四任總理,以第一任社民黨總理結束了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黨)的執政史。


又是20年過去了,其間,曾是滿目焦土、百廢待興的聯邦德國,早已走出戰爭的廢墟,創造了國民經濟發展空前迅速的「萊因河奇蹟」。 在對外關係方面,勃蘭特的前任在獲得西歐各國和美國的信任及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上,也已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東歐各國人民對聯邦德國的態度,卻仍然冰封一面,沒有什麼變化。


仇深似海,噩夢難消。要想與東歐修好,身為聯邦德國總理的勃蘭特,深知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1966年到1969年擔任聯邦德國外交部長期間,他更加認識到,要改變聯邦德國在世界上被孤立的被動局面,在國際舞台上樹立新德國的形象,已成為這個國家的當務之急。


在那3年期間,他把握時機,同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互設了貿易代表機構,並與羅馬尼亞建立了外交關係,同南斯拉夫恢復了外交關係, 使聯邦德國與東歐國家的關係開始有了突破性進展。


擔任聯邦德國總理以來,勃蘭特更是積極地、進一步地實施他的「與東歐修好」的新東歐政策--就是要與昔日被納粹德國占領的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蘇聯重新建立友好關係。勃蘭特要祛除戰爭留下的冷戰鐵幕、融化東歐人冰封的心底,讓聯邦德國重新走向世界。


1970年8月,勃蘭特先與蘇聯簽署了關於消除邊境武力的《莫斯科條約》,又馬不停蹄,準備12月前往波蘭,要在與東歐修好的道路 上,邁出更重要的一步。


事件過程

勃蘭特一行來到波蘭的第二天,西德與波蘭簽訂了華沙條約。西德總理威利·勃蘭特來到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勃蘭特緩緩地走上石階,面前是巨大的、中部塑有人物雕像的青石紀念碑。沉重的石塊、黝黑的人形,猶如在代表千百萬無辜的死難者向這裡默然注目。這裡曾經是華沙猶太人隔離區的所在地。勃蘭特突然自發下跪並且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


勃蘭特將花圈敬獻在紀念碑前了。他直立起身體,肅立在無聲的石像前,就在他垂首致意的那個瞬間,他的雙膝卻彎了下去,他跪在了冰冷的石階上!


他的表情是凝重的。他看到了什麼?也許他覺得他面對的是成千上萬死難者的屍骨?也許他看到了,當年希特勒上台後,20歲的他遠走他鄉登上的那艘駛往挪威的船?獨立船頭,他曾立志,誓與納粹法西斯不共戴天,戰鬥到底!他沒有能在戰場上與納粹戰鬥,卻要同納粹遺留下來的仇恨抗爭。


這位57歲的反法西斯老戰士跪立在紀念碑前了。他的隨同人員驚呆了。這個出乎意料的、未在日程安排當中的舉動,讓他們一時手足無措。而周圍的波蘭官員和民眾,卻被這突如其來的舉止深深震撼了。 一時呆愣住的各國記者們在短暫的愕然之後,紛紛舉起相機,閃光燈 亮成一片。一位跪立在冰冷石階上的德國總理的形象旋即傳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成為二戰後世界上意義重大的瞬間定格,在所有愛好和平的人民心頭激起了強烈的、恆久的震盪。


事件影響

從此,在深深受過德國納粹鐵蹄蹂躪的東歐人民心中,德國人不再只是青面冷血殺人不眨眼的納粹屠夫。在他們的心中,從此便會而且永遠還會跪立着一個德國人,那是真心為自己的民族贖罪,真誠地向曾被奴役的國家請求重歸於好的一位德國總理。


這就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華沙之跪」。在此,勃蘭特總理為德國戰後歷史上寫下了極其重要的一章。「華沙之跪」也成為聯邦政府與東歐重歸於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並為聯邦德國在1973年9月加入聯合國鋪平了道路。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晚,勃蘭特在雙方外交部長的陪同下,與波蘭首相共同簽署了關於兩國關係正常化的綱領性文件——《華沙條約》。條約中正式承認奧得—尼斯河為兩國間的邊界,宣布雙方「彼此沒有領土要求,今後也不會再提出領土要求」。


事件評論

在其後通過華沙電視台發表的講話中,勃蘭特說:死難者撕痛着我們的心,對他們沒有人能不悲傷。他還說:對事實的迴避會給人造成錯誤的假象。要面對歷史就不能容忍那些還沒有得到滿足的要求,也不能容忍「秘而不張」……,我們必須將眼光放長,將道德作為政治力量看待;我們必須將不合理的鏈條剪斷。為此,我們不是要砸碎某種政治,而是要建立一種理智政治。


這一舉動引起德國國內乃至世界各國的驚動。無可否認,華沙之跪極大的提高了勃蘭特和德國在外交方面的形象,為此,1971年勃蘭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華沙之跪也被標誌為戰後德國與東歐諸國改善關係(新東歐政策)的重要里程碑。


據陪同者在一次電視採訪中回憶,當天晚上在就此事問勃蘭特時,他曾經回答說 「 我當時突然感到,僅僅獻上一個花圈是絕對不夠的」("Ich hatte pl?tzlich das Gefühl, nur einen Kranz niederlegen reicht einfach nicht.")。 而德國明鏡雜誌隨後作了民眾調 查訪問,48%的德國人認為這太出格,41%認為很恰當,11%中立。


「在德國近代史的壓抑下,」勃蘭特後來在談到他的華沙之跪時說,「面對百萬受害者,我只做了在語言力不能及的情況下一個人應該做的事」。有外國評論家還這樣寫道:「他沒有必要下跪,而他卻為那些應該下跪而沒有下跪的人,跪下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