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華林山
[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於呢圖網]

中文名: 華林山

外文名: Hua Linshan

位 置: 江西高安市華林山鎮

最 高: 華林寨

海 拔: 816 m

特 點: 秀山奇石、飛禽走獸、珍貴樹群

所屬山脈: 羅霄山脈東段的九嶺山余脈

華林山江西歷史名山,距高安市區50公里。明代爆發的華林寨農民起義,震撼了明王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了悲壯的一頁。唐代創辦的華林桂岩書院,開一代重學興教之先河。崇元觀曾留下了唐宣宗的足跡,陶淵明、楊萬里的詩句,道人李八百最後飛升於華林山李家嶺,唐宣宗賦詩:"愛此華林幽,穴居聊避世"。播遷于海內外的胡氏華林世家,其祖居地就在華林山。[1]

目錄

景區簡介

華林山屬地行政管理單位是原高安市華林山鎮,與國營華林山墾殖場合署,總面積137.8平方公里 ,其中山林山地面積10,666公頃。人口1.3萬,主要產業是傳統農業和林業,境內及周邊鄉、鎮均無任何污染源影響。西南面連接江西省大型水庫----上游水庫(現稱上游湖),蓄納華林山脈流水,蓄水庫容面積達14平方公里,該湖已成為國家水上體育運動培訓基地。

華林山脈位於東經115度9分、北緯28度38分之間,在地理上屬羅霄山脈東段的九嶺山余脈的延伸。最高峰華林寨海撥高816米,地形險峻,峰聳壁削,古木蒼蒼,雲煙裊裊,霧漫泉流,風光秀麗。歷史上既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宗教文化活動的風水寶地,招徒授業私家書院的發祥地,還是華林胡氏的祖籍地,歷史人文積澱十分厚重。早在史前,華林山就有人類活動,歷經數千年,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加上秀山奇石和各類飛禽走獸、珍貴樹群、溪水瀑布和宜人的氣候環境(經測定空氣中負離子含量為8萬/立方厘米,約為南昌市的10倍),形成了雄秀幽奇的楚地自然風光,是一塊正待開發建設的江南風景名勝旅遊區。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宣宗李忱就曾賦詩稱道:「愛此華林幽,穴居聊避世」。

2004年,江西省政府批准設立華林寨——上游湖風景名勝區,2005年6月,高安市政府將華林山鎮政府改為華林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管委會駐地距省會南昌市距離110千米,距上海至昆明的三二零國道27千米。國家「十一。五」規劃期內將修建的江西南昌——湖南瀏陽高速公路緊貼本區。

這裡仍保存着成片原始次森林,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巨型象形石群丫口石,歷經九億年風雨,雄踞在華林山巔。最近正按規劃建設"華林寨軍事文化旅遊景區"、"桂岩書院文化娛樂景區"、"八百洞天仙風道骨探秘景區"等遊覽區域,其中超果寺和八百洞天已經開發。

華林山屬於九嶺華夏隆起帶地形,山地面積占全境總面積的80%以上,多由加里東期花崗閃長岩組成山脈,海拔600米以上地方土壤為黃紅壤,肥力較高,且由於處亞熱帶氣候地段,雨量充沛,氣候濕潤,適宜木本、草本植物生長,植被豐厚,儲水充足。由此形成華林寨風景名勝區秀麗的自然風光,主要特點有受地殼運動而分裂成奇形怪狀的石群;有受氣候和海拔高度、土壤條件下影響而生長的喬木、灌木、藤本和藥草,且大都屬珍稀植物;有經年不息的流水瀑布等等。

丫口石

丫口石,在華林集鎮東北方向約10公里處,因其頂端在億萬年前受地殼運動影響分裂成兩半,其形狀酷似烏鴉張嘴而得名,是一奇特的巨石群,每年有上千名遊客攀登石峰觀賞美景。

丫口石頂端海拔624米,矗立在高奉兩縣交界的山脊上,身高64米,石座直徑103米,由八塊巨石自然疊成。南北方向看,似張嘴呼嘯的猛虎盤踞在山巔之上。東西向看,猶如友誼的雙手把奉新與高安緊緊連結在一起,叫人回味無窮。石群底座,石縫巷道縱橫交錯,寬者一米,窄處不足一尺,但能側身仰頭而過,飽覽石縫中一線天的風光。壯年者可拾級而上,登峰眺望高奉兩縣,美景盡收眼底,大有「丫口石峰下,萬嶺不思游」之感。

白水槽瀑布

白水槽瀑布位於華林山集鎮東北1公里處。瀑流分兩支:一支從巨石的東邊翻滾下來,形如蛟龍出山,發出隆隆的咆哮聲,遠看似白浪滔天,近看若銀花四濺。霧珠在陽光的照射下,形成一道道彩虹。另一支從巨石的西邊傾瀉而下,倘若您漫步其中,正欣賞東瀑之壯觀,不留神會被西瀑的怒吼所驚倒。西瀑險峻,成九十度角漫捲而下,兩流匯合成溪。這裡怪石遍布,形態各異,相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此煮石煉丹(《高安縣誌.同治版》)瀑布下,蔽日的綠樹在石叢中頑強競爭,似一片綠色的海洋。該處於上世紀70年代改建為水力發電站。

主要山峰有十座,延綿相連,呈北東__北北東向延伸,坡度為60度以上,呈對稱直線坡或凸狀坡。深秋時於遠處眺望,在噴薄欲出的晨光下,華林山山峰猶如一仰臥而息的少婦,線條曲美,令人浮想聯翩;山間紅葉和常青樹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幅天然秋葉圖;春夏之季,尤其是早春,百花爭妍,鮮艷奪目,且臨峰俯眺時,只見群山雲霧繚繞,如玉帶纏腰,美不勝收,主要山峰有:

華林寨,海撥816米,以灌木、毛竹為主的自然植被;

垛石嶺,海撥778米,山中石大且多,相互重疊;

四尖峰,海撥765米,在華林寨之西,四峰高聳,形如刀割;

大坳里,海撥676米;

漢山,海撥642米;

李家嶺,海撥629米,山中多巨石和原始次森林;

丫口石,海撥624米;

高胡山,海撥609米;

白鶴山,海撥702米;

獅子石,海撥658米,植被為喬木、毛竹,其峰上大石形狀如獅。

山谷低溫

華林山的山谷多傾斜形盆地,樹木成蔭.溪水流淌 ,常年氣溫偏低,空氣中多含負離子,盛夏時氣溫最高不超過攝氏30度,涼風習習,最宜避暑。

歷史事件

一,周襄王丙申年(前625年)幸偃十四世孫尚璣楚為大夫,從滄州來到幕山(今江西省高安縣華林山下之洪城村),「勸農課桑」,從事農業、養殖業開發和教育工作,因悅其山水,遂有遷居之志。六年後,周襄王壬寅年(前619年),其父紹明亡故,葬於幕山,子孫後代亦定居於此,南方各省幸氏族人皆自此開始唐高祖總章二年(669年),幸偃六十一世孫幸茂宏任蜀郡刺史,舉家遷徙於西蜀(今四川省),至唐武后萬歲通天二年(69年),幸茂宏由西蜀而調任南昌府丞,後致仕,遂依居為定止,重又定居幕山。幸茂宏亦被幸氏後人尊為高安一世祖。南方各省幸氏族人皆自高安分派。

因此,華林山亦是華南幸氏之祖居之山,開脈之山。

二,西漢陳夫乞(前176),西漢開國將軍,建成(今江西高安市)人,秦二世元年 (前209),陳勝吳廣起義後,陳夫乞起義於蜀水之北之華林山高胡壇,立寨練兵,漢高祖元年(前206)劉邦入關滅秦時,率軍從之。四年以都尉從劉邦擊項羽,定燕地。六年(前201)以功封高胡侯,邑千戶。漢文帝四年(前176)卒,諡忠侯。

三,華林胡氏祖胡藩在公元424年,以戰功累遷至太子左衛將軍,賜土豫章西,愛華林山水之美,在周嶺遂築室為家,為華林胡氏始祖。

傳至二十四世胡城,他於唐天佑年間登進士,歷任國子監博士、侍御史。唐朝滅亡後,退隱華林,於周嶺老居建潛園,大興詩書門風,潛心教育兒孫。其妻耿氏溫柔賢淑,知書達理。五個兒子因科舉入仕,分居五處,為華林胡氏五宗。

四,隋大業末,蕭銑、林士弘攻掠江西,土人應智頊拒賊於華林山,屯兵駐馬,保障一方,並在府北三十里築雲棚城。又府北五里有斷水橋城。召義兵保安此土。唐武德時封靖州刺史。

五,乾符四年,鍾傳起兵末山,後移寨華林山,自封高安鎮撫使。時義軍遣兵攻撫州,撫州不守。鍾傳領兵入駐撫州。言於朝廷,封為撫州刺史。中和二年,唐僖宗封鍾傳為鎮南節度使、檢校太保、中書令賜爵潁川郡王,旋改南平郡王。

六,正德初年,起義軍以華林山為中心展開鬥爭。正德六年(1511年),起義軍在高安陳福一羅長一,奉新胡雪二等率領下,攻占瑞州府城(今高安)。次年,明軍來攻,起義軍棄雞公嶺、仙女寨等據點,誘敵深入,殺明將周憲。後以叛徒出賣,被南昌知府李承勛襲破。不久羅光權等重整隊伍,繼續鬥爭,但又在明左都御史陳金鎮壓下失敗。

人文及風景點

1、華林寨農民起義軍大本營(明)

華林寨位於華林集鎮下觀東北10公里處,面積約3平方公里。山上植被多為杉、松、毛竹以及其它珍貴樹種。其地形險峻,易守難攻,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史記載,自隋末至明中葉,華林寨先後有四次屯兵,人數達八萬多人次。明正德年間爆發的華林寨農民起義,歷時四年之久,曾震撼了明王朝,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了悲壯的一頁。

華林寨農民起義軍的反抗鬥爭震動了明王朝的統治中心。明武宗朱厚照命大臣督軍圍剿、鎮壓華林寨農民起義軍。1512年,先後由江西省提刑按察司副史周憲、南昌知府李承勛等統領官兵,並請調廣西狼兵協戰,以幾倍於起義軍的兵力,將華林山寨團團圍住。起義軍憑藉有利地形,居高臨下英勇抵抗,並設計活捉周憲,將其處死,官兵大敗。狡猾的李承勛見強攻不行,便收買起義軍中的腐敗分子,從內部攻破。義軍小頭目王奇經不起誘惑,接受李承勛的賄賂和封官許願,暗中投敵,與官軍約定裡應外合襲擊起義軍大本營。1512年8月1日晚上,王奇趁起義軍麻痹大意之機,於是夜三更拔開寨門引入官軍,營內頓時大亂。起義軍睡中猛醒,倉卒應戰,「求甲仗而不得」,只好開展肉搏,最終寡不敵眾,被砍殺大半,其餘逃匿山谷,天亮後又被追殺幾千。陳福一戰死,羅光權衝散,胡雪二下落不明。除王奇等少數投敵外,其餘義軍將士都視死如歸。起義軍戰死的將士近四千,整個大本營屍橫遍野,血染山寨。之後,羅光權又重整隊伍,繼續與官兵作戰一年多,直至被左都御史陳金率重兵鎮壓,才最終失敗疏散。(見《明史》第89卷)

明中葉時期的封建王朝正走向沒落、腐敗。正德年間,高安大旱,百姓饑荒,地方官吏不顧百姓死活,加重稅賦徭役,農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階級矛盾十分尖銳。正德四年(1510年),當地農民陳福一、羅光權、胡雪二舉義華林,反抗朝廷,高安、奉新、靖安等縣農民紛紛響應,組成華林山農民起義軍,隊伍很快擴大到一萬多人。他們以華林寨為大本營,以仙女寨等地為副寨,分居重兵。從1511年4月開始向官府進攻,先後兩次攻陷瑞州(今高安市區),攻占臨江(今屬樟樹市)、新余、上高、分宜、奉新、靖安、建昌(今永修)、武寧等縣,矛頭直指南昌。起義軍所到之處,開倉發糧救飢,殺富濟貧,擴充隊伍,並打出旗號稱「華林軍」。(見《辭海》1979年版「華林山農民起義」、「華林軍」條。)

明王朝後來追贈周憲為按察史,並於華林寨上為其立碑,華林寨上仍有當年起義軍大本營建築的殘留物,義軍將士用過的兵器和生活用具器皿等。

附:華林寨歷代屯兵記錄:

1.隋大業十二年(616),應智頊屯兵華林寨起義反隋,直至隋滅。唐武德五年(622)應智頊受招安下山歸唐,封為靖州剌史。山上曾建有將軍廟(又名羅武廟),以紀念應智頊。

2.唐乾符四年(877),鍾傳紮寨華林山,聚眾萬人,自稱高安鎮撫使。

3.元至正十四年(1354),紅巾軍將領李普成王普敬領兵堅守華林寨,與苗軍對峙數年。

4.明正德四年(1510),陳福一羅光權胡雪二在華林寨起義,號稱「華林軍」,聚眾兩萬多人,堅持鬥爭四年之久。

開發內容參考:1,修復華林寨農民起義大本營及其它相關景觀;2,利用歷史傳奇與地形特點相結合,開發古軍事文化娛樂活動場;3,利用山地開發狩獵和現代野戰旅遊活動場;4,建設避暑休閒娛樂活動場。

據《高安縣文物志》載:相傳西王母第九子玄秀真人跨白鶴來華林山,築醮壇山上,鐫有「以祭靈仙」四個大字。前人詩讚:「共說西王母,有子跨鶴來。山深藏窈靄,林靜長莓苔。丹灶泥封舊,元壇劫水灰。莫雲仙跡幻,咫尺有蓬萊」。這就是「華林靈跡」的由來。

2、桂岩書院(唐)

桂岩書院創辦於唐貞元時代(距今約1200年,),據此前已有資料考證,它是我國歷史上創辦最早的招徒授業的私家書院(相當於今高等教育學院)。書院坐落在華林山洪城村西邊,今上游湖北端的一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水的地方。據史記載,書院當年建築規模宏偉,「環植桂三百株」、「中植(置)書院,旁翼四齋」,附建有習武用的跑馬場、觀武用的「歇豪亭」和供休息用的「紫翠亭」,總面積超過一百畝。書院因所在地多桂花樹和頁岩而取名為「桂岩書院」,南宋宰相周必大曾在該書院二次重修時為其題額,以示鼓勵。書院自唐至清,歷經三興三廢,規模曾漸趨完善,有朝拜廳、授業堂、自修堂、習讀齋、藏書室、花園、膳食房,其執教人均由創辦人、重修人親自擔任,同時邀請名人志士來院講學。據高安華林山洪城村《幸氏宗史》記載,當年「應橋車馬馳逐,長途遊客如織」,(註:「應橋」指古桂岩書院一帶的一座石橋)前來求學、講學者絡繹不絕,開一代興學重教之先河。

桂岩書院自興至廢歷期千餘年,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僅《幸氏宗史》記載的幸姓,受讀於桂岩書院而中進士者達50多名。受桂岩書院辦學影響,唐宋時代江西就先後辦起了皇寮、義門、梧桐等書院,把教育推向了社會。有關資料詳見《江西省志》、《江西省教育志》、《江西省情與發展戰略》、《四庫全書.江西通志》等。

開發內容參考:1,重建桂岩書院。再現古書院形貌以及以傳授「六藝」知識為核心的古代教學模式。2,以桂岩書院實體建築為主線,以上游湖畔為基地,以中國版圖為方位原則,根據《中國教育大辭典》提供的史實為依據,建設中國古書院微縮景觀。3,書院山莊。可策劃仿舊科舉制度下的科考活動,古文化娛樂活動,名貴古書古玩收藏和銷售。

桂岩書院的創辦人幸南容(746----819)處在唐代中期,目睹朝廷對科舉致仕者重用有加,毅然辭官歸家自辦書院,並進行當時達官貴人不屑一顧的授業活動,自己也於唐貞元九年(793年)通過科舉榮登進士(與柳宗元同榜並結為忘年之交),官至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今教育部長),曾出使和藩,政績斐然。告老還鄉時,柳宗元著《送筠洲大司成幸南容歸序》表示敬意;死後其《墓志銘》又由柳宗元親自撰寫,朝廷追封其為渤海郡開國子文貞公。書院曾於唐中和二年(882年)荒廢,宋代幸元龍(任郢洲通判)於公元1211年重修,至宋末被元兵燒毀;明成化年間又重修過一次,曾遭受過魏忠賢「毀天下書院」浩刼的摧毀,片瓦不留;現存遺趾是明清年間重修的建築物的殘留。

3、華林胡氏祖居地(南北朝)

南北朝期,南劉宋名將胡藩因有功於劉裕帝,受封於南昌西,見華林山水秀麗,便在此開山建居,成為華林胡氏的開山鼻祖。華林胡氏源於安定胡氏,遷至華林山時條件十分艱苦,過着原始的「蓽門圭竇、瓮牖繩樞」式的生活。直到唐末25代孫胡城辭官(唐御史)歸隱華林山後才興旺發達。胡城在祖居地華林(現為華林山周嶺村)重建家園,興學重教,督課兒孫,把舊地建設成一個集儒、道、佛一體的村落,成為封建士大夫避隱休居、百姓休養生息的自給半自給的世外桃源。北宋始,華林胡氏漸往外遷,現已播展到江南各省、港澳台、東南亞及北美地區,人數達1000多萬。

華林胡氏後裔人才濟濟,代有名人。教育家胡仲堯、政治家胡宿、胡宗愈、胡直孺、胡交修等都是華林後裔。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亦是華林胡氏後裔。

1989年,胡耀邦長子胡德平受父重託南下尋根問祖,歷盡艱苦才找到1500多年前的華林胡氏祖居地——高安華林山。他面朝華林山深情地三鞠躬,表達對祖居地的不盡感恩之情。2005、2006年,胡德平先後題字:「華林」、「華林胡氏古村」。自此後,海內外胡氏後裔來華林尋根問祖者絡繹不絕。此前,在華林古村還存有當年古村建築的遺留物,如感恩祠建築花紋石刻、祠堂建築花卉石刻、胡氏部落圖騰木刻及宋代造紙作坊遺址等。

開發內容參考:1,按唐宋建築風格重建華林古村,包括曹門、祠堂、私家書堂、民居、水力碾米、釀酒、染布、鍛造、造紙等號各類作坊以及古驛道。2,建胡氏名人紀念館,供海內外胡氏後裔祭祀。

4、崇元觀(晉)

崇元觀原名白鶴觀,位於華林山的白鶴山下,其西面一公里處為古桂岩書院。該道觀三面環水,一面依山,水面和白鶴山中多有白鶴棲息,四周古樹參天,環境優美僻靜。

崇元觀始建於晉代,為道教活動勝地,古稱「仙都」。詩人吳璦賦詩讚道:「幾年結襪訪仙都,誰道梨雲有六銖。為問松花瑤草處,胡麻曾許阮劉無」。有史記載,在崇元觀修煉的道人先後有丁義、丁奎、丁秀英、吳猛、吳采鸞和張惠感等,其中丁義最為出名。丁義,又稱「翠岩道人」,精通醫術,《搜神記》稱丁義為「至人」(意為至高無尚之人,因為淨明道宗師許遜之師吳猛,也曾授秘於丁義)。丁義終生修煉於崇元觀,並以畢生精力潛心鑽研《易經》,寫下《易山詩講》六巻、《仙人寄語》一巻、《儀園詩稿》四卷。最後屍解而終。東晉詩人陶淵明曾慕名到崇元觀,拜讀丁義詩稿真跡後寫下五言詩三首,其中在《題丁仙父子真跡》中稱道:「高風肖山巔,義重筆筆鐫;范挹秋河水,道連晚霞天。凜矣猶蔚矣,蒼然且昂然;問君誠幾度,世得此真筌。」(陶淵明:《柴桑液池集》)唐宣宗李忱也曾攜仆僧胡恂(後為侍御史)到崇元觀學道,胡恂作《翠岩道人詩評》一文稱道丁義詩作。

相傳丁義之女丁秀英隨父學道、修煉於崇元觀,終身未嫁,得道後於東晉永和二年與吳猛之妹吳采鸞結伴乘鶴西去。宋代詩人楊萬里賦詩《白鶴仙跡》贊道:「仙徽立範示清操,白鶴鵬飛顯志高。戲怪丹中存煉炷,笑稱嶺上著神毫。半間煙雨空塵土,一點風雲毀詔毛。試問度秋誠幾度,充霄精力不為勞。」(楊萬里《一憩亭集》)

唐代張惠感(中國道教祖師張道陵十四代孫)在崇元觀修煉得道後,於唐神龍二年被唐後武則天召為國師。

崇元觀原占地6000多平方米,分為上殿、下殿,附建有丹井、藥池等,南後人為紀念丁義父女,在觀後立有丁仙福地牌坊。廿世紀五十年代因修建上游水庫,崇元觀未及拆遷而被淹毀。今遺址處仍有斷牆殘壁和斷碑。

開發內容:重建古道觀,為信眾提供活動場所。

5、八百洞天(晉)

李八百晚期修煉於華林山。據《四川通志》載:「夏李八百,蜀人,初居筠陽之五龍崗(今高安城區),歷夏、商、周,年八百歲,一雲動則八百里。時人因號李八百。或隱山林,或居塵市,又修煉於華林山石室……」《辭源》載,李八百,蜀中八仙之一,「鐵拐李」原型 。又據華林山《洪城幸氏宗史》記載:「……東橫李嶺插天,喬嶽讓高,相傳李八百升騰之所,……」。李嶺,即今華林山李家嶺,山上有一石洞群,地形險峻,李八百以此為修煉地,後稱為「八百洞天」。洞天由無數巨石組成,位於華林山南面,內有原始森林,面積約一平方公里。洞天一帶古木參天,巨藤如莽,石洞奇特。其石洞按其不同特點,可分為多種:明洞、暗洞,大洞、小洞,石洞、土洞,長洞、短洞,水洞、旱洞。這些洞,洞洞相連;環環相扣,樓層洞,層層重疊。洞中有洞,大洞藏小洞。洞中有天,一線天,九重天,不一而足,是一天然迷宮。

開發內容參考:1,保留原始的石洞群和森林原貌,增設安全攀登設施,作探險旅遊;2,選擇一至兩個較大石洞,按道教修煉場要求塑造李八百修煉處所。3,休閒。

6.超果寺(唐)

超果寺原名浮樓寺。傳說唐宣宗游江南時曾在此一宿,適逢大地微震,寺宇輕晃,宣宗脫口說出:「真乃浮樓也」此為超果寺之前身「浮樓寺」取名之由來。

超果寺兩興兩廢,第一次為唐代高僧惠海所建,初用名失考。後以唐宣宗「浮樓寺」之口語為名。宋英宗皇帝改賜「超果寺」之稱。紹興九年(1139)毀於兵火。第二次是開喜二年(1206)因祈雨靈驗,鄉民起意重修,庚午孟春(1210)正式奠基,1211年竣工,並奉郡邑之檄至百丈監(今奉新百丈山)請名僧宗壽為住持。超果寺規模很大,占地面積30多畝,大雄寶殿、藏經閣、鐘鼓樓、祖師堂等一應俱全。

超果寺在瑞州的名聲很大。《大清一統志》在「白雲山」條目下特別提到它及其周邊的景色。它是高安最早的寺廟之一。

開發內容參考:重建千年古寺,為信眾提供活動場所。

7、高胡壇(漢)

高胡壇在今高安市華林山鎮富樓章山村西南,位於高安市西北68公里處,是高安有史以來最早的壇、廟。據南宋幸元龍《筠州高胡壇記》載:秦末「豫章陳夫乞萃徒蜀水之北,築壇絕巘,以祭黃帝當日征蚩尤寨于山之陽,......」 蜀水即今高安錦河。蜀水之北指華林高胡山,黃帝當年紮寨高胡山與蚩尤激戰。秦末,陳夫乞再度在此紮寨並設壇紀念黃帝征服蚩尤。

陳夫乞(前176),西漢建成(今高安)人,秦二世元年 (前209),陳勝、吳廣起義後,「夫乞聚眾於蜀水之北,立寨練兵,漢高祖元年(前206)劉邦入關滅秦時,率軍從之。四年以都尉從劉邦項羽,定燕地。六年(前201)以功封高胡侯,邑千戶。漢文帝四年(前176)卒,諡忠侯。」(載《高安便覽》)

高胡壇自初修以來,歷經兩千多年,經多次修復延續至文化大革命。期間有文字可推測者為:漢永平二年(公元59年)修復過一次,南宋幸元龍修復過一次並寫有《筠州高胡壇記

開發參考內容:1,重建漢代神壇,祭祀黃帝;2,在高胡山麓建設度假休閒村。

8、高士石墓(清)

高士石墓又名熊石齋墓,座落於華林山艮山村東南一公里處,築於崇山峻岭之中,座南朝北,海撥約250米,拾級而上,面積約20平方米。

墓穴利用整塊花崗岩青石就地直鑿而成,石槨長2米,寬0.55米,槨蓋為圓形。墓穴上建有一座四柱石亭,高3米,亭前階下立有墓碑,上書「艮山熊氏廷祥生墓位」。內亭額刻有「窀穸奇觀」四個大字,亭柱四面均刻有書聯,如:「幻視功名羨汝一生稱異品,豎石志鑿令人千載仰奇翁」,「石墓千年不朽,芳名萬載流傳」等等。此石墓構造奇特,別具一格,造勢雄偉,整個墓穴似懸於險崖之上,實立於半山之中。向北俯視,一覽群山小;南面背靠李家嶺大山,周邊巨石突兀,藤樹蔭郁,幽奇清靜;墓底一股清泉穿過,飛濺而下,好不壯觀,實屬罕見。

此石墓建於清順治十七年(1660),當時墓主熊廷祥尚健在,時年69歲。康熙二年(1663),大司馬笪與齡游青蓮寺,聞而過訪,讚嘆不絕,特為其作《石齋墓歌》道:「不到石齋墓,不見此山奇僻處。譬如讀書,不讀石鼓與邱墳,不知古人變幻。突兀處,石下常生有蒂雲,石旁粘着無根樹;骨格遒勁毛爪寒,山鬼吞聲巨靈怖。艮山前後萬竅風,石齋墓上一方霧。一方霧,千秋眾人慕」。自此,墓主即以熊石齋自稱。

熊石齋(1591__1674),清代華林山隱士(又稱高士),歷經明、清兩代的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和順治、康熙六朝,一生逸居山村,心胸坦蕩,精通詩文,幻視功名,性格豪爽,談吐風趣幽默,常出其不意捉弄府衙權貴、市井小人、鄉間無賴,其軼事趣話,流傳民間經久不衰。該墓於1983年5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發內容參考:1,修葺墓亭圍欄,仿真修建隱士草堂,供遊人觀賞;2,隱士趣味逸事雕塑,向遊人介紹隱士生平軼事;3,開發益智誑語對話娛樂活動。

9、包公祠

包公祠座落於華林山柏樹水口村,為紀念北宋廉吏包拯而建。初建於明代,重修於一九九八年。占地面積二百五十平方米。

傳說初建此祠時,曾順溪流方向而定位,但屢建不成。後經一雲遊高道指點:包拯一生不附權貴,不隨波逐流,敢於犯顏,揚善懲惡,若順流取向有違包拯秉性。若要建成此祠,只能逆流定向。鄉民依其意,改逆向重建,終於建成。

此祠初建後,遠近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後形成廟會,延續。

10、火石亭(宋)及送子娘娘廟

火石亭又名青隱亭,位於高安華林山丁坊村口,為紀念宋代名吏丁絪而建.該亭為全石結構,亭頂四角飛檐,橫額書有「火石亭」三字。廣東韶關曾建有青隱亭(又名「我父亭」),北宋樞密副史、文學家歐陽修曾親臨青隱亭,著有《登青隱亭》詩:「問誰築此娛心性,試看韶民補址紛。可識臨民多種德,攬輝猶詠舊丁君」。

丁絪(940――1002),字文明,號青隱居士,高安華林丁坊人。宋太平天國二年(公年977年)中進士,宋太宗授為兵部行人。丁絪見宦官薛洙怙勢弄權,受太宗幸庇,因而冒死上疏彈劾並批評太宗。太宗納諫,並稱其為「一仕則清君側惡」。薛洙不久驚恐而死。丁絪因此擢升為饒州(今江西波陽)通判。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升韶州(今廣東韶關)太守,任期九年,為官勤勉清廉,治績顯著,深得百姓稱道。離任時韶州百姓自發至當地芙蓉峰上取火石一塊贈與丁絪,並護送到丁坊。丁氏後裔建亭盛石以表敬仰。丁坊因此又名為「火石丁坊」。宋真宗趙恆命輯《天章繩察集》記敘丁絪事跡,並追贈為濟陽侯。

火石亭毀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文革動亂之中。

引證資料:《廣東省志》、江西撫州《文仲淵石漫錄》、《四庫全書.江西通志》、歐陽修《峴山寄足錄》、高安華林《火石丁氏宗譜》。

送子娘娘廟位於現八百洞天景點東南約一公里處,由七座微型石廟組成,與民間傳說的「七仙女」數目對稱。相傳建於晉代。凡婚後久不生育者都來此朝拜,應靈後重返此地,在廟前放一雙童鞋作為酬謝即可。

開發參考內容:1,重建火石亭,教育為官需為民謀利之道。

2,送子娘娘廟座落處與公路連接,供遊人進入。

地理位置

廣義上的華林山位於江西省奉新縣西南、高安市西北、宜豐縣之北,是奉新、高安、宜豐三縣(市)的交界山。華林山脈其龍來自於黃山,屬贛西北九嶺山系支的余脈,其山脈中浮雲山中玄女秀峰附近有主嶺、南北嶺、浮丘嶺、三寶嶺、沖霄山、鳳形山(詳見族譜「祖山禁約」),山勢險峻、綠樹浮嵐、風景奇秀,周圍百里。其山在奉新縣赤岸、會埠、羅市、上富四鎮,高安市伍橋鎮、華林墾殖場和宜豐縣的花橋鎮境內。

華林山是座歷史名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10-1513年)陳福一羅光權胡雪二領導二萬多農民起義以主峰華林寨為大本營,歷時四年攻克數縣,震驚全國。

華林山是座文化名山,是中華華廈書院的發祥地。這裡唐代中期就創辦了華夏首座私家書院——桂岩書院,後來這裡書院有十多家。其中:北宋初期,我祖仲堯公創辦了影響最大、震驚文壇的華林書院。

華林山是座道教名山。自晉代開始,這時有二十多座道觀、寺廟。如晉之崇元觀,唐之浮雲觀,超果寺、李八百洞、浮丘石室等。

胡氏發源地

華林山是國內外華林胡氏的發源地。華林胡氏,始於南朝劉宋、興於唐、盛於宋,歷代人才輩出。據清光緒十三年編修的《華林胡氏大成宗譜》儒林表載:宋、明兩代堪稱教育家的有胡令贇胡仲堯、胡仲容、胡瑗、胡安國胡寅、胡思之、胡大廉、胡大魔胡文岸、胡尚德共11人。據仕宦表記載:沮獻公後裔在宋、明兩代人仕者縣令以上官員有493人,其中:考取狀元1人、探花2人、進士104人、解元1人、舉人46人;以後擔任宰相的有1人、尚書的有23人、御史6人、刺史4人;享受國公爵位的有胡持、胡徽、胡直孺、胡大海共4人。仕宦之盛或宦遊而遷徙,兵燹之災或避地異地而定居。從東海之游到雲貴高原,從大江南北到閩浙粵沿海乃至海外,廣居着華林胡氏1800多萬。真可謂:「北辰上列眾星朝,華林苗裔遍神州」。

相關視頻

爬華林山上的Y口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