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
華中,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按照自北向南排序),華中國土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5.9%。截至2017年底,華中地區常住人口約2.23億人,生產總值約11.61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約5.20萬元。
華中地區位於中國中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地區,涵蓋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地處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之間,眾多國家交通幹線通達全國,具有全國東西、南北四境的戰略要衝和水陸交通樞紐的優勢,起着承東啟西、連南望北的作用。
華中地區的地形地貌以崗地、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為主,主要山脈有嵩山、桐柏山、武當山、衡山等。其中平原和盆地、山區丘嶺面積分別占河南省總面積的55.7%、44.3%;山地、丘陵和崗地、平原湖區分別占湖北省總面積的56%、24%、20%;山地、丘陵和崗地、平原、水面面積分別占湖南省總面積的51.2%、29.3%、13.1%、6.4%。氣候環境為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目錄
歷史沿革
1941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在江蘇鹽城召開會議,劉少奇傳達了中央關於東南局與中原局合併及所轄範圍的決定。5月20日,華中局在鹽城正式成立[1] ,主要負責華中抗日根據地黨和新四軍的工作。華中局下轄蘇中、鹽阜、淮海、皖東北、皖東津浦路東、皖東津浦路西、豫皖蘇、鄂豫邊、江南9個區黨委。劉少奇為書記,領導人還有饒漱石、陳毅、曾山等。
1945年9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成立時,華中局撤銷。
1945年11月,留在華中解放區的新四軍組成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之一。
1947年1月,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在華中的新四軍大部及其後成立的華中野戰軍和山東的八路軍一部及其後成立的山東野戰軍為基礎組建華東野戰軍。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的華中地區區域劃分,以解放戰爭時期各野戰軍戍防區域為基礎,大陸主要分六大區域。其中華北野戰軍的戍防區域為基礎為的華北地區,華東野戰軍及其南下範圍為建國後的新區域華東地區,中原野戰軍一路南下的範圍為基礎為中南地區,這也是山東、河南兩省在華北平原但是卻不屬於華北地區的原因。華中地區大部分地區隨着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的合併劃到了的華東地區,少部省份在中南地區。
1954年6月,大行政委員會撤銷,地方行政機構統一於省市地縣制(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1954年6月19日第32次會議決定)。
1955年4月,中南軍區改建為廣州軍區。
1961年,華中區與華南區合併成中南地區,全國形成為六大經濟協作區[2] 。後因文化大革命,經濟協作區被撤消。
1970年,在編制「四五」計劃中,決定以大軍區為依託,將全國劃分為西南區、西北區、中原區、華南區、華北區、東北區、華東區、閩贛區、山東區、新疆區等十個經濟協作區。此後再無華中經濟協作區作為一個單獨的區域形式出任何大陸政府的正式文件中。
進入21世紀,華中地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地處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地區之間,是黃河以南,南嶺以北,巫山、雪峰山以東的廣大地區,華中地區土地面積56萬多平方千米,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5.9%。
視頻
華中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共歷史上成立的三個中原局 ,搜狐,2019-09-10
- ↑ 【原創】中國區域經濟發展70年的回顧和展望 ,搜狐,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