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歲
作者介紹
陳子龍(1608年7月12日—1647年6月15日),明末官員、詩人、詞人、散文家、駢文家、編輯。陳子龍於萬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六月初一出生於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初名介,後改名子龍;初字人中,後改字臥子,又字懋中;晚號大樽、海士、軼符、於陵孟公等。崇禎十年進士,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繼而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給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永曆元年(公元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國。
陳子龍不僅是明末著名烈士與英雄,也是明末重要作家,具有多方面的傑出成就。他的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或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或偉麗穠艷,直追齊梁初唐;或合二種風格於一體,形成沉雄瑰麗的獨特風貌,為雲間詩派首席,被公認為明代最後一個大詩人、「明詩殿軍」,並對清代詩歌與詩學產生較大影響。陳子龍各體詩歌中,成就最突出的是七言律詩與七言古詩。陳子龍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雲間詞派盟主,被後代眾多著名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清詞中興的開創者,著名詞評家譚獻、龍榆生等人均對其詞作評價甚高。
陳子龍的駢文也有佳作,《明史》稱其「駢體尤精妙」。陳子龍的奏疏與策論都有很深厚的功底,也很有成就。陳子龍的小品文自成一格,《三慨》等作品真切感人又寄託自己纏綿忠厚之情。陳子龍也是明末著名的編輯,曾主編巨著《皇明經世文編》,刪改徐光啟《農政全書》並定稿,這兩部巨著具有很重要的史學價值。 」[1]
正文
生平
崇禎元年(1628年),陳子龍二十一歲,與湖廣寶慶府邵陽知縣張軌端之女結為夫妻。崇禎二年,陳子龍中秀才,拔為第一。是年,夏允彝、杜麟征二人以在松江組織「幾社」。「幾者,絕學有再興之幾,而得知幾其神之義也。」最初入社者有周立勛、徐孚遠、彭賓三人。陳子龍「甫弱冠,聞是舉也,奮然來歸。諸君子以年少訝之,乃其才學則已精通經史,落紙驚人,遂成六子之數」,世稱「幾社六子」。幾社和其他文社一樣,起初是通過以文會友,選擇知己,學習制藝,後來隨着政治形勢的變化,逐漸演變成一股政治勢力。幾社成立後匯刻八股文範本《幾社壬申文選》,集六子之文,人各六十首。又刻《幾社會義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幾社的聲勢由此大振。陳子龍的名氣亦因之日重,「問業者日進,戶外屨滿」。崇禎三年(1630年)秋,應鄉試,中舉人。次年,赴京師會試,「為省中某公所黜」,周延儒建議朝廷重新檢閱被廢黜考生試卷,朝廷同意,開始重審,陳子龍答卷受到文安之、倪元璐賞識,周延儒「欲置異等」,但因陳子龍捲子存在塗抹,周害怕被政敵溫體仁藉機攻訐,放棄錄取,於是陳子龍落第歸里,從事古文詞。又作書數萬言,極論時政得失,本欲上奏朝廷,被當時松江名士陳繼儒戒之而止。 崇禎七年春,再度應會試,因此次主管錄取的是溫體仁,溫體仁極度排斥復社成員,這一年復社成員被錄取人數急劇減少,陳子龍自然落榜。受此重大打擊,陳子龍幾乎心灰意冷,回家閉門謝客,「專意於學問」,作古詩樂府百餘章。接着,在松江南園讀書、寫作,成《屬玉堂集》、《平露堂集》。 崇禎十年,第三次北上,與夏允彝同中進士,俱在丙科(三甲),當就外吏。陳子龍選得廣東惠州府司理,未抵任而聞繼母亡,回家治喪。)
崇禎十一年(1638年)夏,陳子龍以「君子之學,貴於識時;時之所急,務之恐後」的緊迫感,與徐孚遠、宋徵璧一起,取明朝名卿大臣「有涉世務、國政」之文,「擷其精英」,「又旁采以助高深」,「志在徵實」,輯成《皇明經世文編》,凡五百零四卷,又補遺四卷。是書選文以明治亂、存異同、詳軍事、重經濟為原則,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政治、軍事、賦役、財經、農田、水利、學校文化、典章制度等等,並根據當時接觸到的許多現實問題,對其中一些文章加作旁註,表達了編者的政治主張。陳子龍等人編輯此書的動機和目的,是為了「上以備一代之典則,下以資後學之師法」,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扭轉「俗儒是古而非今,擷華而捨實」,不務實際的壞風氣。它是一部「從歷史實際出發,總結了明朝兩百幾十年統治經驗,企圖從中得出教訓,用以改變當前現實、經世致用之書。這部書的編輯出版,對當時的文風、學風是一個嚴重的挑戰,對稍後黃宗羲、顧炎武等人講求經世實用之學,也起了先行的作用」。
崇禎十二年(1639年),「慨然以富國化民之本在是,遂刪其繁蕪,補其缺略」。「大約刪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燦然成《農政全書》六十卷。並作《凡例》,概述《農政全書》基本宗旨、各篇主要內容、思想淵源和徐光啟的獨到見解。同時抒發了他本人的社會經濟主張。編輯《皇明經世文編》和整理《農政全書》,是陳子龍一生中在經世實用方面兩項最主要的貢獻。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經世」,即現實社會經濟問題,特別是農業生產是何等的重視。
崇禎十三年(1640)六月,出任浙江紹興府司理,不久開始兼代理諸暨知縣。在官之日,由於他的轄區連年水患成災,饑民蜂起,為了維護當地社會穩定,他剛柔並用,剿撫兼施,一邊「力行保甲,設互首之法,申連坐之令」,平定饑民暴動;一邊親司賑事,救濟饑民,立粥廠,設藥局,養老幼,醫病疾,收死骨,救活十幾萬人。十五年(1642年)五月,在浙江巡撫董象恆節制下,陳子龍督撫標兵千餘人到浙江遂昌縣,積極參加浙、贛、閩三省會剿,平定多年來活動在三省交界處的福建汀州人邱凌霄父子為首的山民暴動。崇禎十六年春,李自成起義軍破承德,南京大震。他受董象恆委派負責籌劃軍備,在餘杭等地築關建台,整修城池,鑄炮儲硝,並督運軍糧入南京。崇禎十七年初,陳子龍因招撫浙江東陽縣諸生許都暴動有功,授兵科給事中。但許都投降後,由於浙江巡按左光先不顧陳子龍的再三要求,違背當初許下的只要許都自縛來降,「當待以不死」的諾言,在許都率眾出山投降之後將許都及部眾六十餘人殺死。對此,陳子龍很是不滿;又聞祖母病甚篤,便沒有去赴任,於三月乞身歸里。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明朝滅亡。辭職後,陳子龍避地泖濱。有舊友陳洪範時已降清,派人招撫他和夏允彝,夏允彝抗辭答之,陳子龍則避而不見。自稱「安撫使」路過松江求見,陳子龍亦拒之門外,矢志堅持抗清立場。閏六月,江南各郡「競起兵為恢復計」,組織義軍,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清運動。松江府籍的故明官員也同樣在城內募兵抗清。這時,陳子龍與徐孚遠及陳湖義士集眾千餘人駐紮陳湖,伺機起兵。是月初十日,陳子龍設明太祖像誓師起義,原明兩廣總督沈猶龍稱總督兵部尚書,陳子龍稱監軍左給事中,軍號「振武」。陳子龍所集義兵,雖有千餘之眾,但「餉無所辦」,且多泖濱漁人,不知紀律,未嘗作戰,甚不堪用,與吳志葵水師進攻蘇州失敗。黃蜚不聽陳子龍的勸阻,將二萬水師移營黃浦江,因沿途水道狹隘,不利旋轉,單行數十里,首尾不相應,僅支撐兩月,亦被清軍擊敗。是月初十日,陳子龍設明太祖像誓師起義,原明兩廣總督沈猶龍稱總督兵部尚書,陳子龍稱監軍左給事中,軍號「振武」。陳子龍所集義兵,雖有千餘之眾,但「餉無所辦」,且多泖濱漁人,不知紀律,未嘗作戰,甚不堪用,與吳志葵水師進攻蘇州失敗。黃蜚不聽陳子龍的勸阻,將二萬水師移營黃浦江,因沿途水道狹隘,不利旋轉,單行數十里,首尾不相應,僅支撐兩月,亦被清軍擊敗。
弘光元年六月,十六日,吳勝兆未舉兵而事泄被捕,入獄窮治。清軍污衊陳子龍與吳「共謀」,遣兵捕之。陳子龍逃往蘇州,易姓李,改字大樽。當時清軍江寧將軍巴山、都御史陳錦和江寧巡撫土國寶陰謀乘吳勝兆事,「盡除三吳知名之士」,而以陳子龍為首。五月初,他們派出士兵五百,在蘇松一帶大肆搜捕達五六日之久,最後陳子龍在吳縣被捕。巴山等人對他進行審訊,他「植立不屈,神色不變」。陳錦問他為何官?曰:「我崇禎朝兵科給事中也。」又問:「何不剃髮?」曰:「吾惟留此發,以見先帝於地下也。」又問,陳子龍凜然挺立,拒不回答。乃執之舟中,令卒守之。五月十三日,陳子龍被押往南京,在途中經松江境內跨塘橋時,他乘守者不備,突然投水以死,撈起時已經氣絕,清軍還殘暴地將其凌遲斬首,棄屍水中。時年四十歲。次日,陳子龍門生王沄、轎夫吳酉等在毛竹港找到他的遺體,具棺埋葬。[3]
參考資料
- ↑ 「陳子龍」詩詞全集(11)首),詩詞名句網
- ↑ 陳子龍的詩文全集《千秋歲》,古詩文網
- ↑ 陳子龍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