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甫堂
十甫堂 |
---|
|
十甫堂位於荔灣區龍津西路(或逢源路)逢源正街54號(註:原址為逢源堂),鄰近新荔枝灣和泮塘文化休閒區,乃1995年從第十甫路舊址搬遷至此,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目前在冊信徒約1200人。現任教牧有堂主任陳嬋牧師、副主任范俊英牧師。
目錄
歷史
十甫堂源於英國循道會,1862年其第一位來華傳教士俾士牧師在廣州西關第十甫用白銀千餘兩購得大屋一間,改建為福音堂,是為十甫堂的前身。至1929年第十甫開建馬路時,已改建多次。直到1934年又大修一次,全部費用一萬餘元。均由當時中國信徒所捐獻,1939年至1946年間,十甫堂由禤奉常牧師主持,並在教堂內開辦了懿群小學,學生人數甚多,頗有名聲。
懿群小學在1949年中共建政後收被充公。校址仍在十甫堂地下,後改為十甫小學再後又合併為寶華正中約小學(第一分校)。1992年9月30日,當局落實宗教房產政策,地下全部歸還十甫堂。[1]1958年起廣州教會進行大聯合,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十甫堂與全市教會同遭當局關閉,直到1983年12月24日舉行復堂感恩聚會,麥惠新出任主任牧師,之後各種聚會和活動亦逐步開展。而麥牧師帶領十甫堂22年,2005年交由陳嬋牧師接任。
原十甫堂因年代久遠歷經滄桑,房屋破舊,出現危裂,雖屢經搶修仍未排險,經廣州市基督教兩會統籌安排,遂於1995年12月26日遷往逢源正街54號新堂。逢源正街54號是原逢源堂舊址,「文革」時期被回滿廠承租作生產場地。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在市宗教局協助下收回回滿廠出租的場地,市兩會與東山區明智發展公司協商,經各項報批手續,於1995年7月下旬開工,為六層樓宇,其中第一、二層為新十甫堂,三層以上為民居,這是廣州市自1949年被中共奪取政權以來第一間自行設計、建造的基督教堂,歷時四個月新堂建成,於12月30日舉行了十甫堂新堂落成典禮暨開堂感恩崇拜聚會。
現狀
歷經多年,十甫堂竭力持守真道,信徒結構趨於年輕化,團契和事工也呈多樣化。現有十多個團契和事奉團隊——本堂詩班、青年詩班、敬拜讚美隊、婦女詩班、莆田團契、雅歌團契(夫妻家庭)、豐盛生命查經班、長者團契、仁愛團契、馬其頓團契(普通話)、以馬內利團契、多加團契(中青年)、彩虹團契(青年)、約瑟團契(青少年)、兒童主日學(大/中/小班)、招待組、福音隊和探防隊等;並帶領四個聚會分點——塘頭聚會點、清心之家聚會點、天河小家及穗田堂。
聚會活動日漸擴展和豐富,每月第一個主日為聖餐禮拜,主日有早禱會、早堂崇拜及普通話聚會,每年開辦兩期慕道班(6月、12月舉行洗禮),並開設周四查經聚會、傳福音培訓、初信栽培、門徒培訓和婚姻輔導等事工。
如今,經歷多年的風吹雨打,十甫教堂日漸破敗。經過同工會及堂委會多次商討,決定從2013年8月20日動工修繕,至12月15日完成。修葺完成後,姊妹詩班與查經團契合併成豐盛詩班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