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郡
北海郡,汉置,山东旧青州府东部莱州府西部之地,治营陵(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五十里),后汉徙治剧(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南三十一里),南齐治都昌(在今山东潍坊市东北),南朝宋及后魏治平寿(在今山东潍坊市西南),隋改为高阳郡[1]。
目录
建置沿革
汉朝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削胶西国营陵、淳于、平寿、都昌、斟、桑犊六县置北海郡,治所在营陵县(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五十里),后属青州刺史部[2]。
汉武帝时,削胶西国安丘县,别属北海郡。元朔二年(前127年),菑川国推恩置剧侯国、平望侯国、平的侯国、剧魁侯国、益都侯国,别属北海郡。元鼎元年(前116年),城阳国推恩置瓡侯国、东淮侯国,菑川国推恩置陆侯国,别属北海郡。汉昭帝元凤三年(前78年),益都侯国除。汉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胶东国推恩置乐望侯国、饶侯国、柳泉侯国,别属北海郡。五凤三年(前55年),陆侯国除;又以菑川王刘终古罪,削其益县、寿光县入北海郡,益都县并入益县,陆县并入寿光县。汉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胶东国推恩置羊石侯国、石乡侯国、新城侯国、上乡侯国,别属北海郡。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2年),胶东国推恩置平城侯国、密乡侯国、乐都侯国,高密国推恩置胶阳侯国、成乡侯国,别属北海郡。至此,北海郡领营陵、淳于、平寿、都昌、斟、桑犊、安丘、益、寿光九县,剧、平望、平的、剧魁、瓡、乐望、饶、柳泉、羊石、石乡、新城、上乡、平城、密乡、乐都、胶阳、成乡十七侯国。
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省菑川、高密、胶东三国,属县并入北海郡,省并小县。建武二十八年(52年),徙封鲁王刘兴为北海王,改北海郡为北海国。汉和帝永元元年(97年),复置淳于县。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琅邪国推恩置平昌侯国、朱虚侯国,别属北海国。后复置壮武、下密二县。至此,北海国领剧、营陵、平寿、都昌、安丘、淳于、平昌、朱虚、东安平、高密、昌安、夷安、胶东、即墨、壮武、下密、挺、观阳十八县(侯国),治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南三十一里)。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置城阳郡,北海国淳于、高密、壮武、平昌、夷安、昌安、营陵、朱虚等县属之。建安十一年(206年),国除为北海郡。
魏晋南北朝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进封赞公曹衮为北海王,改北海郡为北海国。黄初四年(223年),降封北海王曹衮为赞王,复为北海郡。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进封阳平县王曹蕤为北海王,改北海郡为北海国。青龙元年(233年),国除为北海郡。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宗室司马陵为北海王,改北海郡为北海国。咸宁三年(277年),徙封北海王司马陵为任城王,省并北海国入齐国。太康四年(283年),立齐王子司马寔为北海王,分齐国平寿、都昌、胶东、下密四县复置北海国。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废北海王司马寔,国除为北海郡。
十六国时期,北海郡先后为后赵(323年-350年)、段龛(350年-356年)、前燕(356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东晋(384年-399年)、南燕(399年-410年)所有,治平寿县(今山东省潍坊市西南)。
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再次收复北海郡,领都昌、胶东、剧、即墨、下密、平寿六县。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青州失陷,北海郡入北魏。即墨县改属长广郡。
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在郁洲(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侨置青州,其下又侨置北海郡等郡,北海郡领郁、广饶、赣榆、胶东、剧、下密、平寿七县。齐高帝建元中,改郁县为都昌县。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年),夺取南梁北海郡,改为东海郡。
视频
北海郡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寻根知识丨姓氏郡望:北海郡 ,知乎
- ↑ 北海郡_历史上的北海郡来历与出处,国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