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艾青)
作品欣賞
北方
那個珂爾沁草原上的詩人
對我說:
「北方是悲哀的。」
不錯,
北方是悲哀的。
從塞外吹來的
沙漠風,
已捲去
北方的生命的綠色
與時日的光輝,
——一片暗淡的灰黃,
蒙上一層揭不開的沙霧;
那天邊疾奔而至的呼嘯,
帶來了恐怖,
瘋狂地
掃蕩過大地
荒漠的原野
凍結在十月的寒風裡;
村莊呀,
古城呀,
山坡呀,
河岸呀,
頹垣與荒冢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憂鬱……
孤單的行人,
上身俯前
用手遮住了臉頰,
在風沙里
困苦了呼吸,
一步一步地
掙扎着前進……
幾隻驢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載負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壓,
它們厭倦的腳步,
徐緩地踏過
北國的
修長而又寂寞的道路……
那些小河早巳枯乾了
河底已畫滿了車撤,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着
那滋潤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
與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
陰鬱地
散布在
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
看不見太陽,
只有那結成大隊的雁群
惶亂的雁群,
擊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們的不安與悲苦,
從這荒涼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綠蔭蔽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而萬里的黃河
洶湧着渾濁的波濤,
給廣大的北方
傾瀉着災難與不幸;
而年代的風霜,
刻畫着
廣大的北方的
貧窮與飢餓啊。
而我
——這來自南方的旅客,
卻愛這悲哀的北國啊。
撲面的風沙
與入骨的冷氣,
決不曾使我咒詛;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一片無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看見
我們的祖先
帶領了羊群,
攻着笳笛,
沉浸在這大漠的黃昏里……
我們踏着的
古老的
鬆軟的黃土層里,
埋有我們祖先的骸骨啊,
——這土地是他們所開墾,
幾千年了
他們曾在這裡
和帶給他們以打擊的自然相搏鬥,
他們為保衛土地
從不曾屈辱過一次,·
他們死了
把土地遺留給我們——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
帶給我們以淳樸的言語
與寬闊的姿態,
我相信:這言語與姿態
堅強地生活在大地上,
永遠不會滅亡;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古老的國土呀,
這國土養育了
那為我所愛的
世界上最艱苦
與最古老的種族。 [1]
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浙江金華人。中共黨員。大專畢業。1928年考入國立西湖藝術院。1929年赴法國習畫,1931年在巴黎參加反帝大同盟東方支部,1932年回國後加入左翼美術家聯盟,因思想激進被捕,1935年出獄,1941年赴延安,《詩刊》主編,抗戰勝利後歷任陝甘寧邊區參議員、區政府文委委員,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副院長,華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員,《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文聯全委。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79年平反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出訪了歐、美和亞洲的不少國家。創作有詩集《彩色的詩》《域外集》,出版了《艾青敘事詩選》、《艾青抒情詩選》,以及多種版本的《艾青詩選》和《艾青全集》。詩集《歸來的歌》和《雪蓮》曾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新詩獎。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勳章。1996年5月5日凌晨4時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歲。[2]
著有詩集《向太陽》、《火把》、《他死在第二次》、《曠野》、《北方》、《雪堅鑽》、《獻給鄉村的詩》、《大堰河——我的保姆》、《反法西斯》、《黎明的通知》、《黑鰻》、《海岬上》、《歸來的歌》、《彩色的詩》等,論文集《詩論》、《新文藝論集》、《艾青談詩》及《艾青全集》(5卷)。[3]
艾青,原名蔣海澄,筆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把個人的悲歡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之中,表現出對光明的熱烈嚮往與追求,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感情深摯,風格獨特,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推動一代詩風的重要詩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