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北山(诗经)

北山(诗经)

目录

【原文】

陟彼北山,

言采其杞①。

偕偕士子②,

朝夕从事。

王事靡监,

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③,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④,

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

我从事独贤⑤。

四牡彭彭(6),

王事傍傍(7)。

嘉我未老(8),

鲜我方将(9)。

旅力方刚(10),

经营四方(11).

或燕燕居息(12),

或尽瘁国事。

或息偃在床(13),

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14),

或惨惨劬劳(15)

或栖迟偃仰(16),

或工事鞅掌(17)。

或湛乐饮酒(18),

或惨惨畏咎(19)。

或出入风议(20),

或靡事不为。

【注释】

①言:我。

②偕偕:身体强壮的样子。

③溥(pu):大。

(4)率:从,沿着。滨:水边。率土之滨:意思是说四海之内。

(5)独贤:一个人辛苦。

(6)彭彭:奔跑不停的样子。

(7)傍傍:无穷无尽。

(8)嘉;夸奖。

(9)鲜:珍视,重视。将:强壮。四旅力:同“膂力”.体力,筋力。

(10)旅力:体力。旅通"膂"。

(11)经营:做事。四燕燕:安闲的样子。

(12)燕燕:安闲自得貌。居息:家中休息。

(13)僵:刚睡下。

(14)叫号:辛苦叫喊的声音。

(15)惨惨:愁苦的样子。

(16)栖迟:闲游。

(17)鞅掌:负荷捧持,指公事繁忙。

(18)湛(dan)乐:沉溺于享乐之中。

(19)咎:过错。

(20)风议:夸夸其谈。

【译文】

登上高高的北山,

我把枸杞来采摘。

身强力壮的士子,

从早到晚忙不停。

君王差事无休止,

心中忧伤念父母。

苍天之下的土地,

没有不属于君王。

四海之内的臣民,

都是君王的臣仆。

大夫派差不公平,

派我差事真辛苦。

四匹公马不停跑,

差事多得没有完。

夸我年壮未衰老,

说我身强力又壮。

还说我的精力旺,

可以办事走四方。

有人安闲地休息,

有人为公尽全力。

有人终日床上躺,

有人奔走不停息。

有人辛苦不知叫,

有人劳累多忧愁。

有人优游又安闲,

有人公事太繁忙。

有人享乐沉于酒,

有人忧心怕遭祸。

有人信口夸夸谈,

有人无事不动手。

【读解】

古人不如今人,没有承包制、责任制、竞争机制、按劳取间一类解决劳逸不均的制度。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付出劳种取得报酬不是按人本身的能力和应尽的职责,而是凭借地位、权力、靠山、关系等等,自然会出现忙的人忙死,闲的人闲死。不仅如此,取得的报酬同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得到赏赐的不必定辛苦有功,辛苦有功的往往得不到奖赏。

这大概同人性中的惰性有关。一般的人都希望不干活儿或尽可能少干活儿而挣大钱、出名、享受荣华富贵,谁愿意劳而无获、劳而无功?但是,地位不一样,权力不一样,关系靠山一样,就完全可能使人们偷奸耍滑、无功受禄的愿望得以实现,而另一些 人则像牛马一般地辛苦劳累。

另一方面,这也与中国传统的等级制度和人治的政治有关.等级制不以才能、贡献来确定人的地位、责任、俸禄,而是按的排辈、人际关系、出身门第来确定人的权力、地位和俸禄。人治的社会很难说有什么使社会按公平原则运行的严格标准,谁的权力大,谁的意志和所说的话就是标准,朝今夕改、出尔反尔、极力就是真理的情况随时都会发生。

除此之外,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社会正义不是以公平为基础,而是注重平均。公平和平均表面看很相似,实际上有质的 差别。公平讲究竟争的规则;规则的约束是至高无上的,任卅都不能超越规则的约束而为所欲为。平均讲究的是“天理良心”,不论才能贡献一律均等,以平均划一抹杀了人的差别和竞争排则。规则导致的是公正、公平、公开,人心导致的是随心所欲、 互相攀比、压制强者、埋没能人和大锅饭。在规则约束下的公年反付出和得到成正比,在人心支配下的平均使人无论付不付出都要分一杯羹,无论才能贡献大小都要沾光。

也许我们比古人幸运,正在开始享受公平带来的好处。但是,人性中的那些惰性,以及传统的观念,是否就此消失不再复现,这还是一个难以下断语的问题。 [1]

【简介】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也称“诗教”。[2]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篇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诗经》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3]

《诗经》编辑成书的年代约在春秋后期,据说孔子曾经删定过〈诗经〉。到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国辕固所传的《诗》叫《齐诗》,鲁国申培所传的《诗》叫《鲁诗》,燕国韩婴所传的《诗》叫《韩诗》,鲁国毛亨所传的《诗》叫《毛诗》。东汉时,《毛诗》得到了官方和学者们的认同,逐渐盛行,齐、鲁、韩三家《诗》逐渐衰落以至亡佚。现在我们见到的《诗经》,就是毛亨传下来的,我们这里选录的《诗经》,原文主要依据清代阮元校订的《十三经注疏》,并广泛参考了其他研究《诗经》的专著。 [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