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景点,一般指太庙(北京市东城区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庙(Ancestral Templ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是皇帝祭祖的地方,1950年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

太庙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的三层封闭式庭院,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已划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保护缓冲区内,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紫禁城[1]同时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

1957年,太庙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太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建筑格局

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 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有三重围墙,均为黄琉璃瓦顶红墙身。墙内主要建筑均为坐北朝南,庙内主体建筑为前殿、中殿、后殿,在第一道红墙的西墙上有西向大门两座,南边的一座称太庙街门,北边的一座叫太庙右门,距故宫阙左门不远的东面为太庙西北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在第一重院内的东南角有牺牲所,此所的西侧建有六角井亭。天安门与端门之间,有东、西两庑各26间,东庑之中者为太庙门,坐东朝西。在第二重院墙内正门为三开间的琉璃砖门,左右各一门。过琉璃砖门有玉带河,河上有七座单孔汉白玉石桥,桥北有两座六角井亭。内院正门五间,原列有镀金、镀银铁戟120支,故又称戟门。戟门正中三间为三座大门,黄琉璃筒瓦庑殿顶,中有汉白玉石雕御路,分别雕有“二龙戏珠”、“狮滚绣球”、“海水江涯”。戟门正北,即为前殿。中殿在前殿的北面,又称寝宫。后殿位于二重院落的最北侧。在中殿、后殿间有一红墙,墙上有琉璃砖门五座,均为黄琉璃瓦歇山顶。后殿后檐的两侧,各有随墙角门一座。其北为一狭长院落,构成太庙的第三重院墙 。

主要建筑

前殿

戟门正北,即为前殿,又称大殿、享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面积约2240平方米,明间之上的两层檐间木匾书满、汉文竖写“太庙”,梁柱外包沉香木,其它构件均为金丝楠木,整个大殿建在汉白玉[2]须弥座上。前殿是供奉皇族祖先牌位的地方,每当岁末、登基、大婚、凯旋、献俘等大典,皇帝、王公都要到此祭祀。前殿有东、西配庑各十五间,东配庑旁有大燎炉一座,西配庑有小燎炉一座,均为焚祝、帛之用。东、西配庑均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殿式作法 。

中殿

中殿在前殿的北面,又称寝宫,为黄琉璃瓦庑殿顶,面阔九间,左右都有配殿各五间,为收藏祭器之场所。

后殿

后殿位于二重院落的最北侧,为黄琉璃瓦庑殿顶,面阔九间,左右都有配殿各五间,为收藏祭器之场所。

小金殿

小金殿位于太庙东南牺牲所正门北侧,琉璃瓦仿悬山顶的正式建筑,下为石基,中为青砖砌墙,外敷红墙。殿东西面宽5.2米,南北进深长6.08米。墙很厚,室内东西宽3.6米,南北进深4.5米,面积16平方米。殿门前有一个小院,东西宽5.2米,南北进深2.48米。

文化活动

2007年6月9日,北京市在太庙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身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展览”。

2015年4月17日,“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大型展览”在太庙举办。

2016年1月13日,“文明的回响(第一部):穿越敦煌”大型艺术展在太庙开幕。

2020年9月16日,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主办的"匠心独具——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2020年宫廷金鱼特展"在太庙开幕。

研究价值

太庙又称为皇帝的“宗庙”,国家的“大庙”是古代皇帝祭祀远祖、近祖的地方,有时候也是国家面临重大抉择进行祭祀祷告的场所。太庙之内收录着本朝皇帝的神位,从开国之初到现任皇帝的更迭,可以被认作是一个朝代的“记录史册”。随着国家的灭亡,前朝的太庙大多都被焚毁,能够留下来的也寥寥无几,正因如此,其历史价值才尤为珍贵。太庙建筑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辉煌的营造技艺,还是较完备的礼法建筑之一。中国古代太庙的形成不仅仅是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规模变得宏大,构件变得精细的结果,其蕴含的礼制思想更是太庙建筑的灵魂所在。

保护措施

1957年,太庙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太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太庙进行消防、避雷、报警设施的维修。

2006年,太庙大殿区古建进行修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