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北京元宵是一個中國特產。將核桃仁、金糕丁與麵粉、白糖、瓜子仁一起放入盆中加入適量涼水拌成餡,再製成五分見方的餡塊,放在通風處晾二十四小時。將餡塊過涼水,放入糯米麵中滾動,再在涼水中蘸一下放入糯米麵中滾動,如此四到六次,使糯米麵全都沾在餡塊上,並且表面圓滑,磕碰不裂,即成元宵。

中國人素來主張「民以食為天」,認為飲食是基本生存需求,突出對人的主體性的認識;將飲食作為家庭聚會和社交的重要環節,突出對家庭和人際關係的重視[1];強調「食以安為先」,對食物的安全、衛生和營養尤為注重;重視「藥食同源[2]」,認為食物具有健體保身、預防疾病等功能;講究飲食順應節氣變化,比如立春吃春卷、立夏吃西瓜、白露吃菱角、大寒吃羊肉等。

目錄

相關資訊

北京元宵節的傳說和講究,您肯定沒聽說過!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鬧元宵起源於漢代,因為這天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隨着社會的發展一些民俗慢慢消失了,您知道老北京的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麼?

元宵節的傳說

有一隻神鳥被獵人射死。知道震怒,天帝下令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他的女兒通知人間,有個老人家出法子: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掛紅。

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天兵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相傳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薨後,呂后專權。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巡,與民同樂。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民間節日——「鬧元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