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助聽器的歷史

助聽器的歷史
圖片來自hearinglosstw

世界上第一個助聽器誕生於17世紀。現代助聽器的運動始於電話的發明,第一個電助聽器於1898年出現。至20世紀末,數字助聽器已經得到普遍應用。許多早期的助聽器是外部助聽器,它們將聲音直接傳輸到耳,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干擾的噪音。這類助聽器適合放在耳朵後面或耳朵里。

碳粒式麥克風[1]發送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SP)的發明,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助聽器逐步發展為現在的形式。

目錄

電子助聽器

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電話麥克風誕生之後,第一款電子助聽器隨即產生。電話機的技術革新刷新了人們對聲音信號改變的認識。比如說電話機可以改變聲音的響度頻率以及音色,這樣的能力很快就被用來製造助聽設備。

第一款電子助聽器由美國電氣工程師米勒·雷斯·哈奇森|Miller Reese Hutchison於1898年發明,名為Akouphone。採用了碳粒式傳聲器,體積很小卻能利用電流放大音量,使助聽器的功能更為便利,這樣這些小巧的助聽器就可以放進錢包或者其他物品裡面,非常便攜。

1913年,西門子是首先製造電子放大助聽器的公司之一。他們那時生產的助聽器體積笨重,大小猶如一個雪茄盒,還有一個要放到耳朵上的揚聲器,這樣的體積不便於攜帶。

晶體管助聽器

1948年,貝爾實驗室晶體管方向取得的進展極大地促進了助聽器的發展。晶體管由約翰·巴丁沃爾特·布喇頓威廉·肖克利所發明。它們的體積更小,因此耗電量更小,而且更不容易產生失真和發熱現象,從而取代了真空管。真空管容易發燙而且易碎,所以晶體管是一種理想的替代物。1952年Sonotone 1010型助聽器既使用晶體管又使用真空管,因此可以延長電池壽命。這些晶體管的小體積促成了小型的碳粒式傳聲器的發展,而這些傳聲器可以被安裝在各種物體上,甚至眼鏡上。

將晶體管放入助聽器這一行為由於被採用的太過迅速所以沒有經過合適的檢測。後來人們發現晶體管容易受潮,而潮濕使得助聽器在被使用僅僅幾個星期後就損壞了。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發生,晶體管外需要加一層塗層來隔絕潮濕。為了成功將晶體管加入助聽器,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Zenith是第一個意識到晶體管的問題是由人體體熱導致的公司。得出這個結論之後,第一批名為「Microtone Transimatic」 和 「Maico Transist-ear」的助聽器於1952年誕生了。1954年,德州儀器公司生產了比之前的晶體管更有效的晶體管。1958年德州儀器的傑克·基爾比發明了集成電路,這一技術取代了晶體管,它在助聽器中的使用在後來的二十多年間被加以完善。

埃爾默卡爾森是一個有三十多項專利的工程師,他在很多現代助聽器的組件的發明中也起了重大作用。

喇叭形助聽器

為聽力部分殘疾者設計的喇叭形助聽器最早可追溯至17世紀。至18世紀時,喇叭形助聽器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生產樂器的工匠會為特定客戶做一種一次性可摺疊的錐狀喇叭形助聽器。這一時期比較出名的助聽器有如湯森助聽器(為聾啞教育家約翰·唐森德特別製作)、雷諾茲助聽器(為畫家約書亞·雷諾茲特別製作)以及多布尼助聽器。

1818年,弗雷德里克·雷恩在倫敦建立了第一家開始商業生產喇叭形助聽器的公司。除了生產喇叭形助聽器,雷恩還出售助聽扇和傳音筒。這些儀器有助於放大聲音,同時還可以攜帶。然而,這些設備通常都是笨重的,必須從下面進行物理支持。後來,小型手持的喇叭形、錐形助聽器被用作助聽。

1819年,雷恩被委託為患病的葡萄牙國王若昂六世設計一種特殊的助聽王座。王座的扶手的造型採用了用華麗的雕刻,看起來像獅子張開的嘴。左右兩邊形如「獅子嘴」的兩個孔實際上充當了聲音的接收區域,通過一個傳音管傳送到王座的背面,並送到國王的耳朵中。

在19世紀末,隱形助聽設備變得越來越流行。雷恩首創了許多著名的設計,比如他的「助聽髮帶(acoustic headbands)」,被稱為「Aurolese Phone」,這種助聽裝置可以巧妙地隱藏在頭髮或帽子裡。雷恩的「Aurolese Phone」髮帶形狀各異,它們在耳朵附近收集聲音,可以放大音響效果。這些隱形的助聽設備也常常被藏在沙發、衣服或者隨便什麼配件里。這些不斷增加的隱形能力的方式,往往更多的是將個人的殘疾隱藏起來,而不是幫助殘障人士解決自己的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