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囟
前囟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目錄
名詞解釋
前囟(frontal suture)位於頂骨與額骨之間,即矢狀縫與冠狀縫相會處,是最大的囟,呈菱形,囟的直徑,出生後3個月內平均為26mm,面積平均為37mm2,女性略小。
隨着年齡的增長,囟逐漸萎縮以至完全閉合。囟的閉合過程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在頭半歲時囟閉合的極少數。到2歲半時,約有半數閉合。從3歲起,絕大多數已完全閉合,只有個別偶爾有延遲的情況,偶爾出現囟門骨的。
相關疾病
前囟大小、張力可為臨床兒科醫生提供重要的臨床信息,如前囟增大或閉合延遲、前囟過小或閉合過早均提示某些特殊疾病。因此國內外兒科教育中將前囟檢查列為經典的兒科體格檢查與醫學生考查內容之一
有研究發現,兒童頭圍大小無明顯增大趨勢,而前囟大小有縮小趨勢,女童的變化更為明顯。女童前囟變化及閉合時間較男孩變化更為明顯的原因可能與環境、營養等因素有關。認為囟門大小與嬰幼兒智力水平無關。我國第1~7版兒科學教科書中均描述正常兒童前囟最遲1。5歲閉合。而在臨床中,兒科醫師也往往將1。5歲後前囟仍未閉合的正常兒童視為異常。小頭畸形的兒童因為腦發育不良,致使持續顱骨重疊、前囟小,6個月齡前多已閉合。臨床則往往將<6個月齡的前囟閉合視為「早閉」,判斷為異常。對小囟門兒童,特別是前囟早閉的兒童,多數家長害怕囟門早閉,導致影響智力發育,因此在是否使用維生素D的問題上心存顧慮。早年已有研究證明小囟門兒童可以口服維生素D,其不會影響智力和頭圍的增長,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所以,醫務工作者應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查等具體情況為嬰幼兒添加維生素D和鈣製劑,不應只考慮前囟門的大小,耽誤了佝僂病的預防。
參考文獻
- ↑ 日文是怎麼來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漢文,改換成他們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與漢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國人看它如天書,俄羅斯人卻如數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