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劉尚

民 族 :漢族

官 職 :武威將軍

出生時間 :不詳

去世時間 :公元48年

主要成就 :從定隴蜀、平定西南

劉尚(?-48年),漢朝宗族子弟,劉尚最初是擔任郡縣地方官,後來出任大司馬吳漢的副將,逐漸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官至武威將軍。

  • 參加了平定隗囂公孫述的西征之戰,此後曾多次平定西北羌族和西南夷等叛亂。
  • 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三年)十二月,南郡蠻夷叛亂,劉尚率軍平叛。
  • 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一月,在沅水陣亡。

目錄

人物生平

隴西之戰

  • 公元30年(建武六年)春,劉尚奉光武帝劉秀詔命與征虜將軍祭遵、建威大將軍耿弇、虎牙大將軍蓋延、漢忠將軍王常﹑捕虜將軍馬武﹑驍騎將軍劉歆等人由隴西入蜀,進攻巴蜀的公孫述,但遭到割據隴西的隗囂的阻擊,諸將作戰不利,退兵據守。[1]
  • 漢軍東撤後,隗囂令王元、行巡二將下隴乘勝追擊,漢軍諸將對隴軍作戰信心不足,一直心有餘悸。只有馮異、祭遵二將率軍狙擊,漢軍取得了對隴作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基本遏制住了頹勢。不料,在這一戰役中寸功未立的吳漢、耿弇、蓋延、王常、馬武、劉尚等六人,卻紛紛上表謊報戰績,想從中分一杯羹。劉秀勃然大怒,派太中大夫為使者,緊急西入長安,向吳漢、劉尚等人頒下了一道措辭嚴厲的璽書,嚴厲批評了吳漢等六人冒功的惡劣行為。[2]

平定蜀地

  • 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為了打開了從北路南下成都的大門,劉秀命揚武將軍、天水太守馬成為主將,武威將軍劉尚為副將,由隴上南下武都郡,圍攻河池縣。數日之後,馬成、劉尚攻破河池,平定了武都全郡。
  • 打開南下路線之後,公元35年(建武十一年)十二月,劉秀任命大司馬吳漢為主將、武威將軍劉尚為副將,率領漢軍主力三萬人余從夷陵出發,逆長江而上,進入益州腹地。他們的任務是:踏平成都,生擒公孫述。
  • 公元36年(建武十二年)九月,漢軍進入巴蜀腹地之後,吳漢親率步騎兵兩萬人渡過岷江,進逼成都,在距離城外數十里的岷江之北紮營。令副將、武威將軍劉尚率領一萬餘人屯於岷江之南,兩營之間相距二十餘里。公孫述看到漢軍露出破綻,急令部將死死地將劉尚圍困在江南,讓其無法來援。又令大司徒謝豐、執金吾袁吉率領精兵十餘萬向吳漢所部發起總攻。漢軍大敗,吳漢率領全軍飛速南下與劉尚部漢軍會合。隨後吳漢緊守廣都,劉尚則率部在距離廣都五十里外紮營,開展就地防禦。由於吳漢劉尚兩軍能相互支援作戰,此後與蜀軍八次交手,漢軍八戰八勝。經過激烈的拉鋸戰,漢軍打破了成都的外城,並紮營在外門之內。
  • 公元36年(建武十二年)十月底,吳漢、劉尚與南線將領臧宮的部隊在成都城下會師,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公孫述的成家王朝奄奄一息。
  • 在漢軍的猛攻之下,公孫述重傷身亡,蜀軍大將延岑率殘部開城投降,公元36年(建武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大司馬吳漢、武威將軍劉尚、輔威將軍臧宮率領漢軍主力數萬人開進了成都城,進城之後,吳漢、劉尚縱兵放火燒殺劫掠。
  • 蜀郡太守張堪火速向洛陽的劉秀報告。劉秀怒不可遏,當即下詔嚴辭痛斥吳漢。他還覺得不解氣,又專門下詔申飭漢軍副將、武威將軍劉尚:「成都城已經投降三天了,官吏軍民無不順從地歸附本朝。城市之中,僅僅是年幼的孩子、花甲的老人就有幾萬口。你們回答朕。為什麼要縱兵放火燒殺?這事聽了讓人鼻子都發酸,實在令人痛心。劉尚。你也是宗室子弟,也做過地方官,你怎麼能夠忍心做這種事?。你抬頭看看朗朗青天,低頭再看看茫茫大地。你不覺得愧對天下麼?過去,秦國人西巴心懷慈愛,親手將受傷的小鹿釋放回林。晉國人樂羊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卻大嚼用自己兒子肉做的肉羹。你們說,這兩個人,究竟誰更仁義?你們這樣做,還有什麼資格說自己是『弔民伐罪』的仁義之師?」
  • 但鑑於吳漢、劉尚平蜀的大功勞,事後劉秀對吳漢、劉尚沒有給予任何處罰。只是詔令吳漢、劉尚將公孫述的人頭傳送洛陽,昭示天下。
  • 公元42年(建武十八年)二月,蜀郡將軍史歆在成都集合麾下士兵突然圍攻太守張穆。張穆倉促之下,被迫縋城而逃。宕渠(今四川省渠縣)人楊偉﹑朐忍(今四川省雲陽縣舊址)人徐容等各起兵數千人響應。劉秀聞變,再令吳漢為主將,武威將軍劉尚、太中大夫臧宮為副將,率漢軍一萬餘人入蜀平叛。大軍入境,很快平定 了叛亂。[3]

西南平叛

  • 公元43年(建武十九年)九月,西南方的夷人棟蠶部落發動叛亂,襲殺了漢朝地方官員。劉秀當時就下詔,命武威將軍劉尚出兵討伐。劉尚徵調廣漢郡、犍為郡、蜀郡的軍隊和朱提夷的部落部隊,合起來有一萬三千人攻打夷人。劉尚率領大軍路過越巂郡,越巂太守、邛谷王長貴也正準備起兵謀反。於是,他聚集軍隊,築起營寨,釀製了大量毒酒,想借犒勞大軍之機毒死劉尚及諸將,一舉殲滅。劉尚洞察其奸,即刻分兵先取邛都,然後襲擊和長貴,將其誅殺,並把他的家人都遷到成都。劉尚在平定了長貴叛亂後,繼續進兵。
  • 劉尚的軍隊渡過瀘水,進入益州境內。各部族的夷人聽說大軍來到,都放棄堡壘逃走了,劉尚俘獲很多老弱夷人,得到許多食、牲畜。公元44年(建武二十年)十二月,與棟蠶部落叛軍繼續交戰,連戰連捷。一個月之後,在公元45年(建武二十一年)正月,劉尚追擊叛軍到不韋縣,斬殺棟蠶首領。至此,西南夷人地區的這次叛亂被平定。
  • 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三年)正月,南郡的潳山蠻雷遷等又發動叛亂。朝廷派武威將軍劉尚率領一萬多人打敗了雷遷,將潳山蠻種族的七干多人遷移安置在江夏郡內。[4]

平蠻陣亡

  • 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三年)十月,武陵五溪蠻夷相單程等人憑藉蠻夷的地形險要,舉兵叛亂,大肆進攻郡縣。
  • 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三年)十二月,光武帝劉秀派武威將軍劉尚徵調南郡、長沙郡、武陵郡的部隊有一萬多人,乘船逆流而上到武溪攻打相單程。劉尚輕敵進入險地,山地深遠,水流湍急,船隻沒法前進。蠻人知道劉尚糧食不夠,道路遙遠,而且不知道路徑,於是聚集兵力把守險要地形。
  • 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一月,劉尚糧盡以後撤軍,蠻人沿途伏擊,劉尚的軍隊大敗,劉尚陣亡。[5] 後監軍宋均任命司馬呂種為沅陵長,將相單程誘殺。

人物爭議

  • 在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陽雜俎》第七卷有這樣一段記載:「武溪夷田強,遣長子魯居上城,次子玉居中城,小子倉居下城。三壘相次,以拒王莽。光武二十四年,遣武威將軍劉尚征之。尚未至,倉獲白鱉為霍,舉烽請兩兄。兄至,無事。及尚軍來,倉舉火,魯等以為不實,倉遂戰而死。」
  • 而《後漢書·光武帝紀》則記載:「(建武二十三年)十二月,武陵蠻叛,寇略州縣,遣劉尚討之,戰於沅水,尚軍敗歿。」
  • 這樣,劉尚討伐相單程與劉尚討伐田氏在時間上就重合或者相近了,考慮到相單程與田氏均系五溪地區蠻族,很容易讓人覺得《後漢書》所記與《酉陽雜俎》等所記同系一事。
  • 歷史學家王曉天經過考證,認為二者並不是一件事情。第一,劉尚征討的雖同是五溪蠻族,但具體對象不同。《酉陽雜俎》等記載的征討對象田氏系「武溪夷」,雖曾以實力強大而為「五溪酋領」,但其主要根據地是在「武溪」,即今湖南瀘溪一帶;而《後漢書》所載的討伐對象是相單程,相單程以「精夫」名號,系武陵蠻之零陽蠻,其主要據點在今湖南慈利、桑植一帶。 第二,征討的結果不同。劉尚討田氏獲勝,但討伐相單程則敗,以至身亦歿於五溪。
  • 並進一步考證,《酉陽雜俎》所記劉尚征田氏事,其基本史實是可信的,但說劉尚征田氏的時間在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則屬有誤。因為這與劉尚征伐相單程在時間上重合或接近,這是不可能的。
  • 因為《後漢書》並沒有記載劉尚征田氏的事情,所以劉尚第一次征五溪,也就是征田氏的的時間只能是《後漢書》不載劉尚行蹤的兩段時間,即:(1)公元36年(建武十二年)十一月攻破成都盡滅公孫氏以後至公元42年(建武十八年)征討蜀郡守將史歆之前,約有五年左左的時間。(2)公元45年(建武二十一年)春正月破益州夷以後至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三年)擊南郡蠻之前,約有二年左右的時間。
  • 而根據這兩段時間,劉尚所部活動地理位置,推斷劉尚征田氏,應為公元45年(建武二十一年)春正月至公元47年(建武二十三年)之間。[6]

人物評價

劉秀:」城降三日,吏人從服,孩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放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尚宗室子孫,嘗更吏職,何忍行此?「 [7]


參考資料

  1. 《後漢書·祭遵傳》六年春,詔遵與建威大將軍耿弇、虎牙大將軍蓋延、漢忠將軍王常、捕虜將 軍馬武、驍騎將軍劉歆、武威將軍劉尚等從天水伐公孫述。
  2. 《後漢書·馮異傳》諸將或欲分其功,帝患之。乃下璽書曰:「制詔大司馬,虎牙、建威、漢忠、 捕虜、武威將軍:虜兵猥下,三輔驚恐。栒邑危亡,在於旦夕。北地營保,按兵 觀望。今偏城獲全,虜兵挫折,使耿定之屬,復念君臣之義。征西功若丘山,猶 自以為不足。孟之反奔而殿,亦何異哉?今遣太中大夫賜征西吏士死傷者醫藥、 棺斂,大司馬已下親吊死問疾,以崇謙讓。」
  3. 《後漢書·吳漢傳》十八年,蜀郡守將史歆反於成都……而宕渠楊偉、朐月忍徐容等起兵各數千人以應之。帝以歆昔為岑彭護軍,曉習兵事,故遣漢率劉尚及太中大夫臧宮將萬餘人討之。漢入武都,乃發廣漢、巴、蜀三郡兵圍成都,百餘日城破,誅歆等。漢乃乘桴沿江下巴郡,楊偉、徐容等惶恐解散,漢誅其渠帥二百餘人,徙其黨與數百家於南郡、長沙而還
  4. 《後漢書·西南夷列傳》建武二十三年,南郡潳山蠻雷遷等始反叛,寇掠百姓,遣武威將軍劉尚將萬餘人討破之,徙其種人七千餘口置江夏界中,今沔中蠻是也。
  5.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單程等據其險隘大寇郡縣。遣武威將軍劉尚發南郡、長沙、武陵兵萬餘人,乘船溯沅水入武溪擊之。尚輕敵入險,山深水疾,舟船不得上。蠻氏知尚糧少入遠,又不曉道徑,遂屯聚守險。尚食盡引還,蠻緣路徼戰,尚軍大敗,悉為所沒。
  6. 《民族論壇》 1987年02期
  7. 後漢書 .孔子網.201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