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鄂爾多斯保護區)位於內蒙古東勝市和伊金霍洛旗境內,距東勝市 50km,距伊金霍洛旗政府 40km。屬於野生動物類型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遺鷗繁殖地及內陸湖泊。保護區屬內陸濕地,主要濕地類型包括鹽湖、淡水湖泊和人工濕地等,符合《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指定標準的 1、2、3、5、6。1998 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2002年被列入 《國際重要濕地名錄》[1] 。鄂爾多斯保護區內記錄到的濕地鳥類共計 83 種,主要有天鵝、白琵鷺、赤麻鴨、蓑羽鶴等。遺鷗數量最多時達到 16 000 只,約占自然界遺鷗數量的60%,繁殖巢數最多達到 3600 余個,承載了繁殖種群中 90% 以上的個體。保護區位於鄂爾多斯高原由典型高原向荒漠化草原過渡地帶,植被稀疏,多為沙生植物。草原上以長芒草、糙隱子草、萎蒿、百里香、冷蒿等為主;沙地上以油蒿、中間錦雞兒作為建群種;流沙上以沙米、沙竹、白沙蒿等為先鋒群落;灘地植被類型有以寸草苔為建群種的濕灘地,以沙柳、烏柳等為主要建種的柳灣林地,以芨芨草、鹼蓬、紅柳等為建群種的鹽化灘地等。湖中的水生植物主要有眼子菜、剛毛藻、轉板藻、綠藻以及蒲、葦類等。
目錄
保護物種
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內的主要保護對象是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遺鷗為主的83種鳥類。保護區植被稀疏,多為沙生植物。區內動物以濕地鳥類和草原動物以及爬行類動物為主。據調查保護區現有濕地鳥類83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有遺鷗、東方白鸛、白尾海雕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動物有角鸊鷉、赤頸鸊鷉、白琵鷺、大天鵝、鳶、大鵟、紅腳隼、蓑羽鶴、倉鷹、黑浮鷗等10多種。典型的草原動物主要有蒙古野兔、艾鼬、黃鼬、赤狐、兔猻、刺蝟、蒙古黃鼬、五趾跳鼠、田鼠和草原沙蜥等主要優勢種。
遺鷗是保護區內主要保護對象,遺鷗屬鷗形目鷗科,體長430~460mm。虹膜黑色,眼周白色,嘴和腳暗紅色。夏羽:頭部黑褐色,眼後上、下方有一白色三角斑,上體為珠灰色,腰部和尾羽白色,兩翼為珠灰色,初級飛羽帶有黑斑。棲於草原、沙漠和半荒漠的湖泊和沼澤地,分布於鄂爾多斯高原海拔1200~1 500m的沙漠鹹水湖和鹼水湖中。遺鷗是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認識最晚的鳥類之一。
境內主要湖泊有桃力廟-阿拉善灣海子、侯家海子和蘇家圪卜海子。其中最大的桃力廟-阿拉善灣海子位於自然保護區的中央。湖周種植了沙柳、檸條的固沙林帶,湖區呈駝峰形,湖面開闊,景色迷人。典型的高原荒漠、半荒漠濕地生態系統為遺鷗等眾多侯鳥提供了棲息、繁殖的良好環境條件,區內鳥類資源豐富,現有濕地鳥類83種,其中屬國家I級保護的物種有遺鷗、東方白鸛、白尾海雕,屬國家Ⅱ級保護的物種有白琵鷺、大天鵝、鳶、大鵟、紅腳隼、蓑羽鶴、倉鷹、黑浮鷗等10多種。同時具多種典型的草原哺乳類動物及爬行類動物。
鄂爾多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遺鷗為主,是世界上遺鷗最集中的分布區和最主要的繁殖地,遺鷗每年春來秋 去,夏季在海子中的湖心島上營建起連接成片的巢群,生兒育女,繁衍後代。駐足南岸北望,諸湖心島上遺鷗遍布,將島嶼染得一派雪白,蔚藍的天空、湛藍的湖水、連同眾多的水鳥組成了一蝠頗為壯觀的自然風景畫 。
鄂爾多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遺鷗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屬於「野生生物類」的「野生動物」類型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中部,地處鄂爾多斯高原由典型草原向荒漠化草原的過渡帶,屬於歐亞草原區和亞洲荒漠區,區域內生境複雜,包括內陸荒漠型湖泊、漫水草灘和河流濕地,沙丘和沙蝕丘陵。境內主要湖泊有桃力廟-阿拉善灣海子、侯家海子和蘇家圪卜海子。典型的高原荒漠、半荒漠濕地生態系統為遺鷗等眾多侯鳥提供了棲息、繁殖的良好環境條件,區內鳥類資源豐富,有濕地鳥類83種,同時具多種典型的草原哺乳類動物及爬行類動物。是世界上遺鷗 (Larus relictus) 最集中的分布區和最主要的繁殖地。具有重要的保護和科研價值。
視頻
內蒙古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我國又添9處,搜狐,2005-02-03
-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哪些 ,搜狐,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