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克隆氏症

克隆氏症。原圖鏈接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其特色為慢性、反覆發生的腸炎,長期終身影響病人。常見的病徵是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貧血。病人的症狀如果不經診斷與治療,可以長期發生數個月之久,甚至逐漸惡化。

目录

簡介

命名由來

克隆氏症的名稱是用來紀念Burrill Bernard Crohn,這位腸胃科醫師和另外兩位同事在1932年於美國紐約西乃山醫院描述許多在迴腸末端以及小腸等容易受感染的部分有發炎狀況,以及病患的病情。

盛行率

克隆氏症在亞洲以及非洲等地區較為罕見。就歷史的發展情形來說,克隆氏症在已開發國家較為常見。過去在台灣盛行率並不高,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台灣每十萬人口中,約有3-4名克隆氏症患者,比例甚低,然而近年來有快速逐步上升的趨勢。在歐洲以及北美等地區,克隆氏症的盛行率約為每1000人中有3.2人罹患克隆氏症。但罹患克隆氏症的人口比例自1970年以來,在開發中國家已經不斷竄升。發炎性腸道疾病在2010年造成35000例死亡案例,而罹患克隆氏症的病患的預期壽命有輕微的減少。

與大腸癌或腸躁症狀類似

克隆氏症的發病部位廣泛,從口腔到肛門,包含整個消化管道,且有「跳躍性病灶」的特徵,即發病部位不連續。 與部份病人亦可能產生腹腔內感染與發燒的情形,相較於一般急性腸胃炎短病程,它與急性腸胃炎,大腸癌或是常見的大腸急躁症的症狀有許多共通點,但之間仍有區別。 此外,克隆氏症的特徵還有不斷的全層壁發炎,因此容易形成腸道狹窄,阻塞,廔管,膿瘍等併發症,需要住院使用抗生素甚至手術切除腸道治療;腹痛可能造成反復急診就醫與止痛藥使用,一日腹瀉最高可能超過五次以上,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起居與工作情形。如果影響到大腸的腸道反覆發炎時,終身的大腸癌發生機率亦有所增加。

疾病原因

克隆氏症的致病原因為多成因性構成的,主要的可能成因有遺傳因子及環境因素。西化的飲食習慣帶來的高油、高糖、高脂肪、維生素攝取不足,以及免疫系統失調、腸道內菌落改變以及抽菸…等,亦與疾病的發生有關。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會長、兼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李建綱指炎症性腸病分為克隆氏症及潰瘍性結腸炎兩種,現時本港約有5,000名患者,其中克隆氏症的患者較多為青年一族,惟發病成因至今未明,李建綱提到有研究指其發病與遺傳基因有關。

環境與壓力

環境與壓力也是導致克隆氏症的可能因子,因此常見於壓力較大的青壯年族群;此外,家族遺傳史,服用過多抗生素、嬰兒時期提早結束母乳哺育也都可能引發克隆氏症。

症狀及併發症

  • 症狀:腹痛.腹瀉.厭食.貧血.血便.腸阻塞.腸穿孔.發燒。
  • 併發症:腸道窄化、體重減輕、營養不良、腸道瘻管、肛門瘻管、腸狹窄、貧血、骨質疏鬆、結節狀紅斑(皮膚)、鵝口瘡、虹膜炎、關節炎、原發硬化性膽道炎、腹內膿瘍、腎結石。
  • 好發族群:克隆氏症的好發年齡為15-35歲,20歲為最高峰,男性患病率高於女性。雖然好發的年齡層位於十多歲至二十多歲,但依然會在各種年齡層中出現,且不因性別有所不同。香港好發於年輕一族常見病徵包括腹瀉和腹痛、大便帶血和黏液、體重下降、發燒或貧血等情況、肛門周邊亦可能出現如肛裂,瘺管,膿腫等病變。[1]

診斷

克隆氏症的診斷時間長,從有症狀出現,到確診可能花上十數月,因此若有三個月以上的腹痛、腹瀉或血便、體重直線下降,或是出現腸道以外的結節狀紅斑、關節痛等併發症者,應及早就醫。 臨床的診斷方式眾多,除了內視鏡檢查,如:大腸鏡、小腸鏡、膠囊內視鏡…等,可以用以觀看病灶處的病變情況外,還需搭配超音波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腸道攝影等影像學檢驗。其他如病理切片、血液檢查、糞便鈣衛蛋白檢查,也是克隆氏症的診斷方式。

治療

目前並無任何藥物治療和手術能根治克隆氏症。 治療選項的目的在於改善症狀,使病情緩解以及預防復發。新診斷為克隆氏症的病人通常會接受短暫的類固醇治療,使病情有顯著的改善,之後並合併滅殺除癌錠或硫嘌呤等藥物防止復發。治療克隆氏症的方法有二: 利用TNF-α的抗體或利用可調節T細胞過敏反應的interleukin-10。

每年定期回診

患有克隆氏症的病患中,每五位就有一位需要每年定期回醫院覆診,其中約有一半的病患在發病後十年左右需要接受手術治療。雖然手術並非必要的治療方式,但適用於膿瘍、某些情況下的腸阻塞以及癌症。同時也建議患者在發病的八年後,需要隔幾年接受大腸鏡,以檢查是否有罹患大腸癌。

服藥控制或手術切除腸道

克隆氏症的藥物治療,以抗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與生物製劑為主。 Mesalazine (5-ASA)是對於大腸型發炎,能夠誘導輕度克隆氏症換解;全身性的類固醇則可以用於急性期疾病之控制,來治療中到重度的克隆氏症。長期疾病控制則需要使用Metotrexate或Azathioprine 等免疫調節藥物來調解免疫。如果疾病透過上述免疫控制與調節藥物控制後,仍持續發炎時,可以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如Infliximab, Adalimumab,Vedolizumab,Ustekinumab來進行控。 但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若合併有嚴重併發症,如:腸穿孔、腸阻塞,以及腸皮或肛門瘻管的患者,必要時需要以手術切除部分腸道,加以治療。對於有菸癮的病患來說,在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戒菸。

預防

克隆氏症的日常照護及預防,戒菸是最重的事情,對於非吸菸者,均衡飲食亦有所幫助。在飲食的部份可考慮低渣飲食為主,避免在腸道會留下渣之飲食。另應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因、酒精,並採取高纖、高蛋白、低渣的飲食,也可以適度補充維生素B12、葉酸、Omega3脂肪酸以及腸道益生菌。此外,規律作息、定期運動也有助於預防克隆氏症發生。[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