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略日
儒略日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目錄
名詞解釋
儒略日(Julian Day)是在儒略周期內以連續的日數計算時間的計時法,主要是天文學家在使用。
儒略日數(Julian Day Number,JDN)的計算是從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中午開始,包含一個整天的時間,起點的時間(0日)回溯至儒略曆的公元前4713年1月1日中午12點(在格里曆是公元前4714年11月24日),這個日期是三種多年周期的共同起點,且是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的一個起點。例如,2000年1月1日的UT12:00是儒略日2,451,545。
儒略日期(Julian date,JD)是以格林威治標準時中午12:00的儒略日加上那一天的瞬時時間的分數。儒略日期是儒略日添加小數部分所表示的儒略日數。例如,2013年1月1日00:30:00(UT)是儒略日期2,456,293.520833。
儒略周期(Julian Period)是開始於公元前4713年,長達7980年的紀年法,被用於歷史上各種不同曆法的日期轉換。公元2018年是儒略周期的6731年,下一個儒略周期將開始於公元3268年。
起點
儒略日的起點訂在公元前4713年(天文學上記為 -4712年)1月1日格林威治時間平午(世界時12:00),即JD 0指定為UT時間B.C.4713年1月1日12:00到UT時間B.C.4713年1月2日12:00的24小時。每一天賦予了一個唯一的數字,順數而下,如:1996年1月1日12:00:00的儒略日是2450084。這個日期是考慮了太陽、月亮的軌道運行周期,以及當時收稅的間隔而訂出來的。
Joseph Scliger定義儒略周期為7980年,是因28、19、15的最小公倍數為28×19×15=7980。
其中:
28年為一太陽周期(solar cycle),經過一太陽周期,則星期的日序與月的日序會重複。
19年為一太陰周期,或稱默冬章(Metonic cycle),因235朔望月=19回歸年,經過一太陰周期則陰曆月年的日序重複。
15年為一小紀(indiction cycle),此為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I)所頒,每15年評定財產價值以供課稅,成為古羅馬用的一個紀元單位。
故以7980年為一儒略周期,而所選的起點公元前4713年,則是這三個循環周期同時開始的最接近的年份。
簡化
由於儒略日數字位數太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1973年採用簡化儒略日(MJD),其定義為 MJD = JD - 2400000.5。MJD相應的起點是1858年11月17日世界時0時。 例如1979年10月1日零時儒略日數為2,444,147.5。天文年曆附表載有各年每月零日世界時12時的儒略日數。
參考文獻
- ↑ 雲端超市•第407期┃「說文解字,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篆書研究 主講人:倪文東,搜狐,2022-10-28
- ↑ 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