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法常
僧法常(约1207~1291),法常,南宋画家。僧,号牧溪,蜀(今四川)人, 宣和间在长沙出家,南宋理宗、度宗时为临安(今杭州)长庆寺僧。性英爽,正义爱国,敢于语伤奸相贾似道,遭追捕后,避祸于绍兴丘氏家,直到南宋灭亡才敢露面。至元朝,在天台山万年寺圆寂。在南宋末年,把梁楷用墨和用笔两种画风集中表现的,当属禅宗画师法常。其艺术活动主要约在13世纪60-80年代之际。
僧法常 | |
---|---|
出生 |
1207年 蜀(今四川) |
逝世 | 1291年(83-84岁) |
国籍 | 中国宋朝 |
职业 | 画家 |
知名于 | 随笔点墨、写生疏果尤见功力。 |
知名作品 |
《猿图》 《观音图》 |
法常为画僧无准的弟子,善绘猿鹤、龙虎、山水、人物等,皆随笔点墨,兼工带写而成,趣味简远,形似而神完,写生疏果尤见功力.富有天趣.吴太索《松斋梅谱》、庄肃《画继补遗》皆叙其事[1]。
法常的绘画,继承了石恪、梁楷的水墨写意传统,在注重用笔、用墨的同时,也吸收了院体画风,变色彩 为水墨,题材也多为院体内容,但比院体格高意远。代表作有《猿图》、《观音图》等。
目录
日本“画道的大恩人”
法常的作品国内极少,但在日本却名望极高,被日本称为“画道的大恩人”。日本的圣一国师在中国时和法常结为同门弟兄,回国时,携 去法常作品,现在还保存于日本东京大德寺内。 梁楷、法常的水墨写意画,承接石恪衣钵而有所发展,开辟了写意 画的新境界,把禅宗绘画发展到了高峰;“文人画”全面吸收了禅宗写 意画的精华,使“文人画”又向前发展了实质性的一步,加快了中国绘 画的发展进程。至此,禅宗写意画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汇入到“文人 画”发展的河流中,这也是佛教禅宗完全中国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组成部分的结果[2]。
他在人物画中,把梁楷“折芦描”之方折变为圆转,以用 笔勾勒人物,用墨皴染环境背景。 现存于日本的《罗汉图》可以代表这种风格。图中绘一位乞丐般的罗汉闭目打坐于石间,面部清苦,身后有一巨蟒缠绕周边,张口 吐须,用极险之境衬托罗汉已 入禅定的境界。人物以曲笔勾 出,按照罗汉坐姿布置衣纹走 向有疏有密,似乎透过衣纹可 以感觉到禅定呼吸的节奏;背 景用粗笔皴、擦、点、染,画 出山岩、树木、云雾,给予人 以超然绝世的感觉,把禅定气氛衬托出来。
参考资料
- ↑ 造型艺术硏究.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995.
- ↑ 黄可萱. 你不可不知道的 101位中国画家及其作品: 看名家如何挥洒墨笔,推动千年的美术巨轮. 华滋出版. 24 February 2017: 137–. ISBN 978-986-9354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