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修道,义为对“”的修炼,或称修真,对真炁的修炼,以希炼为真人;是信仰道教的古人希望“长生久视”,通过对生命理解和平常对自己身体的观察,总结出的精神和身体的修炼方法。道教修道之人要看的典籍一般有《道德经》、《周易参同契》、《悟真篇》、《清静经》、《太平经》[1]等。儒教和佛教也沿用“修道”词汇,与修行基本同义。

目录

概述

修道法,至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两大派,后发展出的儒教和道教扩展了两者的理论。

孔子为首的儒家继承和发扬尧舜禹汤的文武之道,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入世之法。其门徒曾子所著的《大学》,子思所著的《中庸》,阐述儒家的养生修身心法。曾子谓:“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子思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曾子的“止于至善”和子思的“致中和”都是要求调适性情,使之处于中和、至善之地,有益于心身的健康。又如孟子所说的:“人有鸡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儒家养生之道要懂得“收放心”,“养吾浩然之气”。儒家在两宋时期发展出程朱理学[2],具有宗教化的特征,也称为儒教。

道家以老子为首,其《道德经》已成为道教之祖书,道教又对道家的修身法进行了宗教化的发展。庄子的《南华经》(即《庄子》)、魏伯阳的《参同契》、张伯端的《悟真篇》,以及后来的“丹经(炼丹)、道书(道经、善书)”,无不阐述发扬养生修道观。老子之道其大则无所不包,其细则无所不入。生天地,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生“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提倡“虚无”或“无为”,虚中有实,无中生有,认为万物从虚无中来,在养生上则是虚其心而实其腹,从而强其身而壮其骨。“无为”实是无不为,指存无为之心,而行有为之法 (或存有为之心,而行无为之法),即存无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道教还吸收了佛教的因果轮回观点和禅定,将行善、积功德作为修道的一种入世方法,禅定则融入自家的理解,自开一派,称为打坐。

释家即佛教,西汉时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时期。佛家也有一套养生之道。儒、释、道名为三家,其养生之道则互有传授,互相吸收。

视频

修道 相关视频

张至顺真人论修道
如何得道?2000多年前,老子的大弟子写下了修道秘笈

参考文献

  1. 《太平经》 ,360个人图书馆,2014-3-28
  2.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历史上的今天,2015-10-30